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
https://www.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人都是带着【业】降生的……来这尘世之中,经五蕴之罪,受烦恼之苦。
那么要如何消【业】呢?
答案是尽量不沾果报的做事。
比如你此刻看到了一位老乡要被饿死了,你心念一起,便要去救人……
这个起心动念,既是悲悯,也是你的【业】。
救人的过程,便是消业。
可如果你救完了人,又去找人要回报,这便是沾染因果,你就会背负新的【业】。
所以。
你就得不沾因果的去做事。
而且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得尽心。
或许这个例子太小。
我们可以再看一个例子。
当嬴政出生在赵国邯郸的时候,他能想到自己有一天可以做秦王,成始皇吗?
毫无疑问!
质子嬴政,那个时候连保命都难,万万是不敢这么想的。
可最终嬴政却成就了始皇之名!
这就是嬴政此生的【业】!
一个命中注定的……【亘古之业】!
反观普通人,或许终其一生也只能做个平民,或者搞点小买卖。
这说明你出生并没有带太多的【业】,也没必要担那么大的责任,只需安心知命,实心用事,便可求得往生极乐。
综上。
禅宗佛学的底层逻辑,颇有点劝人学会认命的意思。
而且还是乐于认命的那种。
你位高权重,说明你这辈子需要消更多的业,才能求得往生。
我就一个平头老百姓,只需顾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便有可能把业消的干干净净。
这个时候。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待佛学中的小乘和大乘,也就非常清晰了。
小乘:拒绝众生的烦恼和业债,只为不沾因果的渡个人,渡己身。
大乘:拥抱众生的烦恼,把众生的业债视为自己的业债,只求渡化众生,并带着众生一起走向往生极乐。
……
此刻。
许尚的一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顿时让颜产为之一愣。
旁侧。
嬴政第一时间反应过来道:“夫子,这大乘佛学,感觉怎么跟墨翟的兼爱平生挺像的!”
墨翟兼爱,是要建造人人平等互爱的大同理想国。
从某种角度来说。
后世佛学在进入东方之后,必然经过了本土化,难免就会吸收儒、墨、道等思想精髓。
不然佛学在华夏是很难扎根普及的。
“没错。”
许尚点头:“佛学大乘,普度众生……有墨家兼爱大同的影子。”
“同时,也有道家人宗的思想。”
“因为道家人宗认为: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遂我辈当以悲天悯人为怀。”
“至于儒家则是仁之端也,一体之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
……
佛门普度众生。
墨家兼爱平生。
道家人宗悲天悯人。
儒家提倡仁之端也。
这四种概念,都是心怀苍生。
区别在于。
佛门着实会让人软化的非常彻底……
但眼下用于外族,化胡为佛,却无比合适。
至于在中原九州……那肯定就得严防一下佛学蔓延,毕竟我们自己已经有了儒、墨、道三家的类似思想概念,
忽然。
“哇!”
扶苏惊叹出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说的可真是太好了。”
扶苏的赤子之心,使得他对于这种大仁之言,非常的有感觉。
许尚笑笑:“我辈中人,应当把国家和民族放在首位,只有九州万民都安居乐业了以后,自己才能跟着享受安乐……”
扶苏闻言立即道:“夫子,似乎这句话才应该被定为儒家的外王篇,实乃舍身大义者也。”
许尚点头表示认可。
事实上。
儒学八目后三: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七个字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可一旦跟内圣外王结合起来,这七字方针就会变成只有走至圣、至德、至孝的路线,方可彰显圣王之道。
亳无疑问。
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但如果把齐家、治国、平天下解释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那就非常完美了!
同时。
也无形中拉高了儒家的精神层次。
“甚好,甚好。”
许尚吩咐:“小儒生,这个知识点你来专门记一下,以后在关中开办私学,传播儒学总纲之时,肯定能够用得上。”
扶苏应声:“是,夫子。”
就这样。
三言两语之间。
儒学总纲,三纲八目,内圣外王的部分定义,就被修正妥当了。
颜产看的是一愣一愣的。
嬴政则愈发的昂起了下巴。
乌氏陀似懂非懂的道:“夫子,我还是有一点不明白,那就是佛学中的抓住烦恼修行,方生智慧,这个智慧是能够让我变得更聪明吗?”
乌氏陀着实有太多东西不懂。
没办法。
他的底子太差。
儒家思想都没学明白,更遑论百家皆明,一通百通,再晓佛学。
“当然不是。”
许尚摇头:“智慧,慧根……指的都是悲悯二字。”
“儒家孔孟提出了仁、恻隐之心,”
“道家人宗和佛门都讲悲悯,墨家讲兼爱。”
“实际上儒、道、墨、佛的核心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只有我们心中生出仁之端也、恻隐之心、悲悯之心、兼爱之心……”
“方能让我们这些独立的尘世个体,去跟他人互相联系起来,直至再无隔阂。”
“甚至于道家人宗,还希望用悲悯连通万物众生,进而贴合自然大道。”
“比如道家有天籁、地籁和人籁的说法,人宗就是要用悲天悯人之心,去感受无上的天籁之音,去分辨清风刮过山涧空洞的地籁之音,还有人籁彰显而出的情感。”
“遂:生而为人,你如果没有仁之端也,没有恻隐之心,没有悲悯之意,那么你就无法连通万物众生。”
“这就是没有慧根,注定此生艰难,外加无法存放己心,时时煎熬。”
……
有些人,无论他们再怎么家财万贯,都会麻木不仁,且只能看到生活中的不顺意。
尔后各种情绪黑洞,内耗无比。
最后搞的大家全都非常心累,只能对其避而远之。
也有的人……
纵使贫困无比,却能温暖他人,也能被他人温暖,看似贫困,实则富足。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苏轼。
我们的东坡先生,一辈子那叫一个颠沛流离,还好有个好弟弟。
每次出了事情。
一句弟弟救我。
立马就能转危为安。
尽管也经历了许多折腾,但苏轼很好的安放了自己的心,也让自己能够轻松的连通众生万物。
所以。
无论走到哪里,苏轼都是快乐的。
大家也都愿意跟苏轼交朋友。
因为他会给人带来温暖,心情放松。
“原来如此,我懂了!”
乌氏陀两眼放光,他总算开始感兴趣起来了。
同时他的旧有观念,也正式被许尚全面刷新。
悲悯,慧根。
我心如海,烦恼如轻风掠过海面,有的人只会泛起些许涟漪,有的人却掀起了惊涛骇浪……尔后不断被浪花淹没,最终酿成恶果……这就是慧根的不同,烦恼造成的心性影响也不同。
因此。
我们要抓住烦恼修行智慧,磨练慧根。
“夫子,不知除了神秀所做的诗句,还有其余弟子做出更高境界的嘛?”
乌氏陀本能的想要聆听刚刚故事的后续。
许尚笑笑:“自然是有的,神秀还有个师弟,名为慧能……他同样做出了个谒语。”
“其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相比于神秀,慧能的境界就要更胜一筹。”
“神秀拒绝众生的烦恼和业债,只为度化个人,便是住在了【净相】之中。”
“而慧能打破了【净相】,同时也消弭了己心与众生烦恼的对立,却依旧未曾达到大乘之境,只能算是站在了门槛上,神秀则是尚未入门。”
……
在禅宗看来。
你一味的抗拒众生烦恼,不惹尘埃,便是求净。
即:净相。
神秀属于迷在了净相之中。
腐儒老学究则是迷在了礼相之中。
乐正氏则是迷在了圣相之中。
包括死去的孔谦,应该算是迷在了祖相之中。
那么要如何脱离这些【相】呢?
佛学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许尚继续道:“也就是我们应当脱离众相,拥有直接洞察事物本质的心性。此便是【无所住】!”
“至于【生其心】……意为我们脱离众相之后,还要再回到众相之中。”
“就像智慧是无法脱离烦恼而存在的,所以我们就得先出世,再入世。”
“进而达到悲天悯人,普度众生的境界,此便是真正的大乘!”
“而慧能算是触摸到了出世的【无所住】之境,距离入世的【生其心】只有一线之隔。”
“神秀则是依旧住于净相之中,他还需要把净相给空掉,方能更进一步。”
“另外佛学中的【无所住】,约莫等于道家的【守虚】。”
“大乘的【生其心】,则等于道家的【合道】。”
……
单纯的出世无为,与净相无异。
入世守虚则是道德经中,高于无为的存在。
许尚的大隐隐于朝,便是基于守虚的基础之上。
他觉得后续与荀子论辩的时候,肯定就得论一论究竟何为【守虚】了!
因为荀子的理念,许尚基本上都是认可的。
两人没什么好辩的。
那么就只能在境界上分个高低。
这个时候。
谁对守虚合道的认识更深,更透彻。
谁就能赢!
当然。
许尚眼下最需要解决的对手,依旧是子思齐和子张正。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