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百书楼 > 大秦:我摊牌了,我是始皇嬴政 > 第143章 扼杀于摇篮之中!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 https://www.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国尉屠雎抬棺平叛,每战必身先士卒……

    下面的军侯和都尉见到堂堂三公都这么玩命,那他们肯定就更加舍生忘死了。

    奈何。

    我方刚欲死战。

    敌人立马投降。

    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

    屠雎就算每战都刻意的往前顶,他也死不掉。

    因为对手实在太菜了。

    要战术没有战术。

    要装备也没有装备。

    也许初战之时,还有一批效忠田氏的死士,确实挺能打的。

    可惜。

    在大秦十余万精锐之师的面前,田氏核心成员的那点人,连些许浪花都激不起来。

    七日后。

    田角带着田荣弃城而逃,直奔鲁地薛郡而去。

    曲阜孔氏在薛郡兴起的叛乱,获得了当地鲁民与逃灾魏民的拥护。

    故,还算有些战斗力。

    所以田角、田荣想去薛郡与孔氏叛军汇合。

    结果自然是没跑掉。

    屠雎亲自率军连追三个昼夜,阵斩田角,并生擒住了废物田荣。

    紧接着。

    屠雎携大胜之势,倾轧向了薛郡,孔氏叛军仅坚持了半天时间,便全部变成了溃军流民。

    屠雎也没有大开杀戒什么的。

    比如那些受到裹挟的逃灾魏民,有的那是真活不下去了,便稀里糊涂的跟着造反了。

    这种就没必要赶尽杀绝的嘛。

    待后续黄河治好了。

    这些逃灾魏民可都是宝贵的劳动力。

    至于曲阜孔氏的诸多叛逆份子。

    这确实没什么好说的。

    一罪:鲁壁藏书。

    二罪:东郡陨石案。

    三罪:蛊惑乱民公然造反。

    数罪并罚,当夷三族。

    于是。

    屠雎带兵把整个鲁县的士卿阶层,基本上全部犁了一遍。

    没错。

    没有什么流放不流放的,也不管徭役劳动力啥的了。

    薛郡,鲁县,只要跟曲阜孔氏沾着点边的,无论造反与否,全部斩尽杀绝。

    此当是大秦第一要案。

    与后世大明的朱元璋株连蓝玉差不多。

    大概连坐问斩了将近两万人。

    其中也包括大批田氏余孽。

    至此。

    齐鲁之地的纷乱立马平息。

    儒家八派,以及孔氏贤哲正宗后裔,则尽皆按照流放去修长城处理。

    ……

    另一边。

    赵地,代郡。

    我们的代侯李牧才刚收到齐地田氏兴起叛乱诸事。

    对此。

    李牧表示……

    “田角拥立田荣为齐王,自封为相……”

    李牧嗤笑一声:“什么意思?这从哪蹦出来个田角,胆子居然这么大,酒喝多了吧?”

    李牧难以想象,始皇东巡亲自坐镇的情况下,有谁能够造反成功。

    搁他的话。

    他也没啥希望。

    李牧可是非常清楚那东巡随行十万精锐的战斗力。

    再加上秦皇的龙纛前压。

    根本没得打。

    这时。

    赵边骑千将:“听说皇帝陛下派遣了三公国尉屠雎,抬棺平叛。”

    “啊这……有必要吗?”

    李牧是真心挺看不上齐国的。

    齐鲁士卿上层都烂透了。

    根本扶不上墙的那种。

    “前有孔谦抬棺死谏,今有屠雎抬棺平叛。”

    李牧扯了扯嘴角:“这一个个的可真有意思,没事非要背口棺材干啥?多不吉利啊!”

    李牧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安稳下葬。

    因为他只重视生前荣耀。

    死后如何。

    他懒得管。

    “都听着。”

    李牧环顾大院中的诸多心腹将领:“我等皆是边将军士,理当死于边野,何须马革裹尸!!”

    赵边骑诸将:“愿誓死追随将军!”

    李牧的麾下,皆是赵地最精锐的汉子。

    另外。

    李牧的下辖军队编制,与大秦非常相像。

    也就是队伍之中都是同村,同乡,同姓。

    羁绊叠着羁绊。

    这样的情况下。

    由军士组成的战阵,才会牢不可破。

    指哪打哪!

    一往无前!

    当然。

    这样的军队。

    也只有李牧才能镇得住,不然下面山头林立,很容易就会变成以下克上。

    遂。

    后世宋朝才会把军队打散,然后统兵权、练兵权、指挥权再打散。

    如此确实稳定了。

    却也让军队的战斗力变得奇弱无比。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甚至于……

    兵卒之间也是互相无法建立起袍泽羁绊,一打就会溃散。

    很难评。

    ……

    楚地,会稽郡,吴县。

    某处住所之中。

    项羽无比兴奋的小跑进屋道:“叔父,好消息,大好消息啊!”

    话音落罢。

    项梁蹙眉疑惑:“什么好消息?我们在临淄的刺杀计划没有失败,反而成功了?”

    临淄刺杀。

    实乃项氏一族和楚墨、齐墨联合搞出来的刺杀要案。

    结果是楚墨和项氏一族成员死的死,抓得抓。

    反观齐墨倒是提前脱身了。

    这不得不让项梁有些多想……

    丫的齐墨指定出叛徒了。

    早知道他们就不应该跟齐墨合作的。

    为此。

    项梁真是懊悔了许多天。

    毕竟死的那些项氏族人,可都是他的同宗啊!

    眼看着项氏族人越来越少。

    项梁难免心有戚戚。

    然后现在项羽就给他带来了个好消息。

    项梁也就本能的以为临淄刺杀还有后续,甚至是峰回路转了。

    可惜……

    这终究只能是项梁的奢望。

    随即。

    项羽握拳道:“叔父,别管那什么刺杀的了,那暴君意欲问罪曲阜孔氏,又血屠稷下,惹得齐地到处都是揭竿而起……据传,

    田角已经拥立田荣为齐王,要反了他娘的了!叔父,我们也赶紧响应起来吧!”

    临淄传播的消息,先到赵地,再到楚地。

    项羽这边才刚刚得知田氏造反。

    项梁闻言却连呼不好道:“蠢货啊!田氏这些个蠢货!”

    项羽不明白的道:“叔父这是何为?”

    “田氏一族毫无忍耐之心,竟敢在那暴君的眼皮子底下揭竿,这是断无可能成功的,反而会坏了我们的大事。”

    项梁深吸一口气,道:“嬴政问罪曲阜孔氏,血屠稷下……这两件事必定会让万千齐民恨之入骨。”

    “原本只要把这口气一直憋着,只需等到嬴政一死,立马就可以星火燎原,举世燃起熊熊之火。”

    “可田氏却率先举事,他一旦失败,就会泄掉齐民心中的那口气。”

    “毕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现在局势对我们更加不利了。”

    ……

    项梁还是有些眼界的。

    他的判断完全正确。

    若按照正常的青史节奏发展。

    中原将近两千万民众被压抑到极致,瞬息爆发,足以掀翻一切!

    秦二世无论谁上位,结果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然而。

    现在不一样了。

    田氏一族提前在齐地举事。

    他们项氏一族在楚地……跟是不跟呢?

    跟!

    必死无疑!

    因为内史腾和李牧把韩地、赵地治理的非常稳当。

    魏地黄河依旧泛滥,且东郡已经被封锁了,难成大事。

    燕地不提也罢。

    这么一来。

    仅靠楚地和齐地,就想掀翻大秦的统治。

    这基本上跟痴人说梦,没什么两样。

    “叔父,以我之见,您就是太求稳了。”

    项羽掐腰道:“我觉得我们就应该积极举事,无论成败,主要为了告诉中原万民……我们没有放弃,我们项氏一族始终都在做斗争!”

    项羽的想法,颇有点明末李自成的味道。

    李自成可以失败无数次。

    但孙传庭却连一次都输不起。

    有此后世之例。

    似乎项羽所言,也不无道理。

    “愚蠢!”

    项梁教训道:“嬴政是什么人?更何况他背后还有一个绝世高人,不动手则已,一旦动手……你就看着吧!齐地必将被大清洗一遍,我们后续估计都很难再指望的上齐地策应了。”

    嬴政不是崇祯。

    许尚也不是袁崇焕。

    所以。

    项羽注定无法变作李自成的先例。

    “哎,你后面几日多去外面走动下,给屈景昭三家透些风,让他们配合着点秦廷的文字、货币、车辙等统一政策,不要眼闭着硬碰硬,需得迂回着拖上一拖。”

    项梁思索的道:“我估摸着嬴政处理完齐地诸事,就会前来泗水打捞九鼎,顺带推行落实他那些所谓的一统国策。”

    “在这样的节骨眼上,如果屈景昭依旧硬挺着不配合,恐怕就不是迁徙入关中陵邑的事儿了。”

    “而是田氏一族的前车之鉴,将会落到屈景昭三家的头上。”

    ……

    楚国覆灭刚好有个两年时间了。

    秦廷的各个郡守,一直都在督促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辙的统一。

    屈景昭三家只在车辙方面给予配合。

    对于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

    他们一直都是阳奉阴违,甚至是明里暗里的各种搞手段。

    如果皇帝没有东巡……

    那他们自然还是能够继续拉扯一番的。

    毕竟都是地头蛇嘛。

    好歹在楚地经营了十几代人。

    就连昔日的楚王……他们屈景昭三家都不太放在眼里。

    你秦廷随便派遣几个流官,就想把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辙全都统一了。

    呵!

    这不是扯犊子吗?

    而项羽的想法,基本上跟屈景昭三家是一样的。

    在项梁的叮嘱下。

    项羽表面应付了事,却在实际知会中,给屈景昭三家透风要大力对抗秦廷的一统国策。

    什么叫唯恐天下不乱!

    项羽就是最好的例子。

    两天后。

    齐地田氏叛乱被平定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楚地。

    引起一片轩然大波。

    项梁开始日日叹息。

    项羽依旧不以为意的道:“叔父,莫要这般唏嘘短叹……凡事有侄儿呢!”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