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百书楼 > 大秦:我摊牌了,我是始皇嬴政 > 第173章 收民心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 https://www.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次日,淮阳郡。

    李信和共?把昌平君的尸体,给押送到了军营大帐之中。

    扶苏迅速前来视察了一番。

    血亲长辈。

    阴阳相隔。

    这让扶苏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了生与死的界限。

    曾几何时。

    扶苏也在昌平君的怀中,各种撒欢过,那是他与母亲芈华去看自家外公。

    常言道,隔代亲。

    想来彼时的昌平君,对于扶苏也是发自内心的喜爱。

    现今时过境迁。

    纵然至亲在身旁,扶苏也不能选择相认。

    因为他眼前的昌平君尸体,早已被夫子和父皇定性为了冒牌伪王。

    扶苏是无法动摇这个此事的。

    他也无心做多余之事。

    因为他也清楚……

    兹事体大。

    如果他的外公真造了反,对他只会是百害而无一利。

    故,眼前已然死亡的昌平君,必须是假的。

    “枭首。”

    扶苏做出了一个较为艰难的决定,道:“斩下伪王的头颅,巡首楚地十一郡,以儆效尤。”

    李信拱手领命:“诺。”

    李信没有二话。

    直接拔剑上前,掀开部分帛布,一剑斩下,昌平君立马人首分离。

    其实按照贵族的规制。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损之便是无上的折辱。

    也是莫大的不孝……

    但扶苏依旧亲自下了命令,他再也不是曾经一尘不染的赤子了。

    身在高位。

    肩挑二世之名。

    他总不能连个冒牌伪王都不敢下令处置,哪怕这个伪王真是他的外公……

    其实扶苏最过不去的坎,是后续回到咸阳以后,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母亲。

    这种事情显然只能守口如瓶。

    半句实情都不能透露。

    “殿下,我去了。”

    李信微微垂首。

    扶苏点头:“嗯,有劳陇西侯再多跑一趟。”

    扶苏对于李信还是十分客气的。

    或许李信在当下的军武勋贵派系中,应该算作青壮派。

    但在扶苏的视角,李信其实可以被称作百战老将了,军功、资历都是拉满的。

    未来扶苏除了蒙氏一族,更多的肯定就是依仗李信的效忠了。

    就这样。

    李信亲自带着冒牌伪王的头颅,巡首楚地十一郡。

    接下来。

    扶苏则是就近开始收缴屈氏一族和昭氏一族的大批土地,直接开始做分发诸事。

    叛乱既已平定。

    接下来理应把收取民心作为首位。

    共?对此表示……

    “咳咳!”

    共?在某日傍晚时分,来到了中军大帐,他有些踌躇的道:“殿下,不知我共氏一族的土地,能否予以保全?”

    共?在带路追袭昌平君的时候,真的是非常拼命。

    那么他自然也是有所求的。

    共氏一族的土地。

    共?想着多多少少能够保全一些,留着图谋将来,以时待变。

    没错。

    共?不忠于大楚,也不忠于大秦,他的立场永远都是把共氏一族的利益,放在首位。

    扶苏闻言略做思索的道:“共公,你的投效之功,我都记在心里,后续觐见父皇的时候,我自会多多美言,定当保举……”

    “唯独这土地分发一事牵连到徭役,徭役又与秦法中的连坐制度息息相关,秦法关乎民生,民生就是九州的民心所向。”

    “共公,我还是希望你能够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以后迁入关中之后,你共氏子弟也就有了正式出任大秦官吏的资格,这才是最重要的。”

    ……

    这个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之权力更加重要。

    只要有了权……

    钱财、美人、名望都会聚集而来。

    反之。

    你再怎么有钱,搁真正的权臣面前,也只是案板鱼肉罢了。

    毫无疑问。

    共?肯定还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另外。

    共?之前便知晓陵邑迁徙制度,只要迁入关中,他们就能够拥有各种特权。

    然而。

    共?并不相信秦廷官差之言。

    可扶苏的当面允诺,肯定就是另一回事了。

    即:同样的话语,同样的政策。

    从不同人的嘴里说出来。

    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能够让共?心甘情愿的抛家舍业,放弃祖辈积攒的一切,迁入关中……必须得是他能看见未来更多的回报……

    比如:准太子扶苏给他共氏一族当靠山。

    如此。

    朝廷政策与否,就都是次要的。

    扶苏几乎百分百会成为大秦的二世皇帝,才是重中之重。

    于是。

    共?后续不再犹豫,也交出了共氏一族的所有田契,分发于当地的万千民众黔首。

    这期间他没有任何的阳奉阴违,亦或者暗中耍小心机。

    共?拿出了绝对的诚意。

    扶苏表示甚为满意。

    相比之下。

    宋氏一族就有些滑头,对于交出田契土地,各种耍小手段。

    扶苏自然都能看出来的。

    他的意思也非常简单。

    今儿个他来收地,宋氏一族若是配合,他扶苏就会牢牢的记在心中。

    假设宋氏一族不配合。

    那么下次前来执行土地分发的,可就不是贤明加身的长公子了,而是别的封疆大吏。

    这么一来。

    前者是贤明的帝国长公子,准太子,未来的二世皇帝。

    后者是……未知……鬼知道下一任封疆大吏,究竟好不好相处。

    当这道选择题摆在宋氏一族的面前之时。

    傻子都知晓该怎么选了。

    横竖未来都是迁徙的,在长公子的手下交地,明显更有好处一些。

    哪怕只是给扶苏留个好印象。

    他们都是赚的。

    最终。

    扶苏平叛完毕,并未迅速班师交差,而是在请示过皇帝之后,就地开始推行徭役代分土地政策,以及陵邑迁徙制度。

    屈、景、昭、宋、共。

    五大家族的土地,每天都在整合上交。

    其余中小士卿贵族见状,也都选择了跟随……

    他们中有的属于聪明人,也看明白了,只有选择投靠长公子,才能够做到未来可期。

    不然。

    没有靠山。

    何谈未来?

    至于另一部分则是随大流,五大家族的土地都交了……

    你不交?

    你什么档次,还梦想着独善其身?

    这不扯犊子嘛。

    事已至此。

    交给长公子,总好过交给别的什么贪官污吏。

    说到底。

    扶苏的贤名在外,就像一个旗帜招牌,平时或许看似没什么大用。

    实则在关键时刻,就总能获得人心依附。

    毕竟没有人会不喜欢一个贤明的准太子,武力威慑固然也能让他们屈服,可贤明德化的作用,显然更加能够深入人心。

    半个月后。

    某日清晨。

    扶苏来到军营门前。

    只见印入眼帘的是满满的楚地民众黔首,他们全部跪伏于地,热泪盈眶。

    他们是来谢恩的……

    扶苏见状深吸一口气,高声道:“尔等今后都是我大秦子民,土地可以是你们自己的,包括朝廷也在全面普及基础教育,还有……关于分田到户,用水协调较为困难之事,我这里也有了龙骨水车可以惠及民生,提高粮食的产量。”

    过往土地都在一个大贵族的名下。

    用水较为统一。

    现在家家户户都是私田,再分乡与乡,亭与亭。

    用水往往就会产生各种纠纷。

    非常难搞。

    怎么办?

    夫子的龙骨水车,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很快。

    只见数架马车分别拉着龙骨水车的部件,出现在了万千楚地民众黔首的眼前。

    下一刻。

    所有人都开始了山呼海啸般的谢恩。

    扶苏给了他们土地。

    扶苏给了他们儿孙识字的机会。

    扶苏也给了他们用水的便利。

    这简直就是妥妥的皇恩浩汤啊!

    “太子殿下万年!”

    “太子殿下万年!”

    “太子殿下万年!”

    ……

    万千楚地民众的狂热欢呼。

    昭示着扶苏在中原的影响力,进一步的提高。

    赵地、齐地、楚地。

    现在也就剩下魏地和韩地了。

    至于燕地……不提也罢……

    旁侧。

    共?望着眼前的帝国长公子,还有狂热的眼前楚地民众黔首。

    他现在只有一种感觉。

    那就是选择投靠扶苏,绝对是一件再正确不过的选项。

    民心拥趸至此。

    若扶苏再无法承继帝国的二世之位……

    共?表示他无法想象。

    反正现在他认为长公子就是板上钉钉的秦二世。

    他共氏一族未来也必定能够获得皇恩庇佑,未来一片光明。

    ……

    与此同时。

    九江郡。

    时入深秋,冬季将至,细雨连绵。

    项梁和项羽戴着斗笠,身穿雨蓑,骑马秘密问询并详查了那一日秦军百里追袭昌平君的场景。

    沿途有些老大爷,没有任何防备心理的口若悬河,把所见所闻全都交代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你们是没见到啊!秦军骑兵各个都装备着精良的马具,他们呼啸而过的时候,身形异常的稳……我也曾做过骑兵,我非常清楚战马狂奔起来以后,是有多么的难以操纵。”

    “可秦军骑兵各个似乎都是人马合一,还有我又得提一嘴他们那个马具,老头子我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至于秦军骑兵接敌时的场景,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就是一边倒的屠杀,那些个昭氏一族的族兵,在秦军骑兵的冲锋之下,转眼就被碾成了肉泥,没有任何抵抗之力。”

    “不得不说,秦军骑兵真的太强了。”

    ……

    九江老大爷越说就越发的心有余悸。

    并非他不为昭氏族兵代表的楚军说话。

    实在是装备马具的秦军骑兵,强到离谱。

    一路横推无敌。

    九江老大爷估计余生都忘不了那个场景,太过于震撼。

    事实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