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百书楼 > 重生夏侯,从街亭开始 > 第494章 一石二鸟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 https://www.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其实,若非青州一事和河北诸郡各怀心事,夏侯献大可不用这么保守,直接挥师北进,坐镇信都。

    如此做法,可缩短军令的传递时间,避免时间差带来的指挥失误。

    然而目前迫于形势,坐镇邺城也是无奈之举。

    “各地军报劳士季费心,若非大战略部署,让各位将军自决。”

    “唯。”

    钟会转身,走至府堂门口却是和两位公子打了个照面。

    “钟祭酒。”

    夏侯淼和张华浅浅一拜,钟会点头示意,随即离去。

    “大人。”

    “姨夫。”

    二子拜礼后落座。

    夏侯献目光一扫,微微示意,却是又看起了书册。

    夏侯淼佩服阿父的镇定自若,如今河北乱成了一团糟,阿父竟还如此从容。

    想来,若是森弟在此,早就嚷嚷着北上了。

    不多时,夏侯献放下册子看向自己的长子,他没问河北战事,反而是问起青州之乱。

    “文浩,现如今青州叛军已攻下高唐县,可却止步不前,明明大河对岸的平原县近在咫尺....你觉得贼军这是何意?”

    夏侯淼正襟危坐,面对阿父的考教,他似乎早有准备:

    “儿以为,叛军是在等待北面的战报。”

    “青州叛军孤军进入冀州地界,前方面对的尽是重镇,若不能与幽州军相互策应,是万不敢独自推进的。”

    “高唐县依大河而建于河南,有天然的屏障,进可攻退可守,故而止步不前。”

    夏侯献面色如常,并未表现出太多情绪。

    而此时,一旁的张华亦是开口:“或许青州军还在等清河郡的态度。”

    “此话怎讲?”夏侯献问。

    张华缓缓道:“清河太守吕昭曾以诸多借口延缓出兵,而他曾任冀州刺史时与毋丘俭颇有交情。另外,此前被邓将军取代了位子,或许还会因此心存芥蒂。”

    这时,夏侯淼忽然说道:“大人,儿有一计,可试探吕昭心意。”

    夏侯献投去目光,“何计?”

    “可与吕昭修书一封,告诉他羊太守正在前往清河的路上,叫他与其和军一处,东征高唐。”

    “之后再派人去清河、平原二郡散布消息,称常山失守,幽州叛军正一路南下,攻袭赵国、巨鹿。”

    “如若吕昭真的与孙毓暗通款曲,得知消息或许会邀请青州叛军进入清河,阻挡羊太守东进。”

    “而孙毓得知幽州军大胜的消息后,便也有了西进清河的勇气。”

    夏侯献点点头,此计一石二鸟实乃良策。

    并且这并非是信口开河,因为青州叛军与幽州叛军之间隔着重重诸郡,这些郡都还在朝廷的掌控之中,故而他们的消息是相对闭塞的。

    但此时又面临一个问题,既然消息闭塞,那常山的情报如何能传至高唐?

    孙毓等人又如何辨别情报的真伪?

    夏侯献随即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儿子,夏侯淼明显一愣,发现自己考虑欠妥。

    但毕竟能想出这样的计策已是不易,夏侯献不吝褒奖一句,并为此计做了补充:

    “届时我与羊叔子书信一封,交他安排一人,假意背叛。”

    夏侯淼恍然,如今叛军打着勤王的旗号,自家人里出个心向齐王的叛徒太正常不过了,反而可信度会更高。

    “大人,儿受教了。”

    夏侯淼顺着思路继续说:

    “站在吕昭的角度来看,无论他是否与叛军勾结,他都不会轻动,所以我们只要看孙毓的动向,便可窥得究竟。”

    “如若孙毓依旧止步不前,那说明吕昭忠于朝廷,或者说只是条件没谈拢。”

    “但不管怎么样,只要羊太守进驻清河,高唐叛军便不足为惧了,届时兖州的州刺史、徐州的胡刺史兵马一到,三面合围,孙毓便是瓮中之鳖。”

    听着二人讨论军略,张华自愧不如。

    他虽也习过兵事,但只能说是略懂而已,或许在大层面上,他可根据各方形势来判断得失,但在细节上的运作却非他所长。

    但人总是会成长,他认为自己常来听策,日后定然也会有所长进!

    父子二人聊完了军事,夏侯献命自己的长子前去和钟会对接细节,尽快把此计落实下去。

    待夏侯淼走后,堂内只剩下张华一人。

    张华目前已经出仕,任着作郎,隶属于中书省。

    着作郎的主要职能便是编修国史。

    而编修的第一要务,便是记录。

    在得到夏侯献的允许后,他便拿来纸笔开始书写起来。

    他的记忆力很好,只是简单回想了一番便在纸上将方才父子二人的对话写下,很快便跃然纸上。

    “茂先,若此役平叛成功,一般会如何记录?”夏侯献随口一问。

    张华另拿出了一张纸,听得此言,笔尖悬空,对答道:“如若战事顺利,或许只此一句便可记录。”

    “正元元年,六月,征北将军俭聚幽州之众作乱,青州刺史毓亦反,献灭之。”

    闻言,夏侯献若有所思。

    他一时间觉得,史书中简简单单的一段话,其实都蕴含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就比如史书中的一句:“岁大饥,人相食。”

    真处这样的时代,才能知道这六个字是多么的心酸。

    夏侯献简单收拾好心情,不去想这些糟心事,见张华仍在奋笔疾书,不由得好奇一问:“茂先,我可一观吗?”

    张华微微一笑,礼貌地回道:“丞相雄才大略,我就算是想写您的坏话也不可能无中生有啊。”

    面对这句高情商的回答,夏侯献不再坚持。

    怎么写都无所谓了,如果他成功了,自然有人会他粉饰。

    如果失败了,则免不了口诛笔伐。

    甚至后代的作为都会影响父辈的评价,想东晋桓温一世英雄,为了晋国内部稳定,到死都没选择踏出那一步。

    怎奈桓玄的失败,却给桓温添上了不少本不属于他的污点。

    所以夏侯献并不在乎这些。

    他觉得,未来史书上能有他独开的本纪足矣。

    比如,“世祖神武帝,沛国谯人也,姓夏侯,讳献,字奉明,魏大将军夏侯???铮?涞壑?馑铮?魑鞔蠼??暮???右?......”

    又或者,“太祖武皇帝..........”喜欢重生夏侯,从街亭开始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