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百书楼 >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第266章 杨义臣·虞世基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 https://www.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杨义臣也是一时名将了,只可惜遇到了杨广这么个君主。”朱棣看过杨义臣的生平记述,了解杨义臣的征战生涯。

    在隋朝后期及末期的那种混乱局面中,杨义臣确实是隋朝的关键将领之一。

    杨义臣出身将门,又颇受杨坚看重,自幼学习兵书谋略,而在他的征战生涯中,除了早期的对突厥作战以及镇压杨广登基时的汉王杨谅反叛、征战高句丽与吐谷浑外,就是中后期的镇压各路起义军。

    张须陀在河南、山东一带带兵游弋,压制这一片区域的反隋势力,给隋朝大致制造出了一定的安宁状态;而杨义臣就是在河北一带不断作战,先后镇压张金称、高士达、格谦等人。

    虽然在此过程中,窦建德得以逃脱,但在一段时间内,他确实没能拥有如何强大的力量、也没能再度对河北一带的情况造成太大影响——因为杨义臣还在。

    理论上讲,哪怕隋朝灭亡的趋势不可扭转,但如果皇帝能够妥善任用杨义臣这样的将领,并且布置好计划,那隋朝的统治或许还可以再拖延一二;当然,杨义臣或许也能有一个配得上他身份的、符合他内心追求的结局。

    比如,类似于张须陀的战死沙场。

    虽然战死沙场这件事情很有可能代表着己方的战败,但这种结局起码算得上一个武将的结局。

    而杨义臣可惜就可惜在这一点上。

    他碰上了杨广,而杨广并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

    杨义臣在压制了河北地区一段时间后,杨广收到了他的战况和当地情况汇报,杨义臣确实写的明明白白符合实际,但耐不住杨广本人并不想要看到这些事实,也耐不住朝中有些官员到底更乐于揣摩上意而非关注苍生——

    时任内史侍郎的虞世基负责给杨广呈送奏文,作为天子近臣,他非常清楚杨广的喜恶,于是当杨义臣这样的奏报递交上来时,他就会掩饰实情,向杨广给出一个艺术化汇报,包括但不限于“盗贼不过小股势力”“陛下无需担忧”“地方上已经把他们清剿大半,很快就能剿灭”……

    而杨广——朱棣个人觉得他其实不是不知道里面有问题,但是他愿意相信,所以相信——他相信了虞世基的话,真的觉得河北一带的起义不算回事儿。

    直到收到了杨义臣报喜的捷报:他成功收降了数十万叛军!

    这种捷报,虞世基倒是没有再进行艺术化改造,杨广本人也亲自看了捷报,于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竟然没有听说过盗贼能有这样的气候?他们发展得竟如此之快?杨义臣竟然能够降贼如此之多?”

    面对这种情况,虞世基一方面为了自保、不被杨广追究之前的行为,一方面还是在揣摩杨广心意、知道他本质上还是不愿意听见这样的消息——以上,还是朱棣的推测,但他觉得这种推测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虞世基就回答了杨广的疑问,前半段,依旧是老调重弹,“小股势力”“不成气候”“无需担忧”,后半段就是他更进一步地揣摩杨广心意了:“杨义臣差不多剿灭了盗贼,可如今他身在京城之外,长期握有重兵,这……这很不合适,不得不防啊!”

    虞世基这话简直是说到了杨广的心坎里。

    ——朱棣私以为,杨广其实也正在等人给他递出这么一个台阶。

    当即,杨广下令召回杨义臣,同时遣散士兵。

    ……

    杨义臣不得不回京,但从收到命令的那一刻起,他就悲愤抑郁了起来。

    这种情况,朱棣很能理解——毕竟登基之前,他当年也是在北方领兵作战的;要是他打得好好的,同时敌人其实还没有彻底清除、随时有可能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结果就被朝廷卸了兵权解散军队,本人还得回京……

    他也得发疯。

    想到这里,他不由再次叹息:“杨义臣确实是运气有些差啊。”

    虽然回朝之后,杨义臣升官,后来还当了礼部尚书,但这到底不一样,没多久他就死于任上。

    而河北那块儿,果不其然,窦建德飞快地收拢了高士达和张金称的余部,并且再度发展兴盛起来。

    李世民也记得杨义臣此人。

    只可惜……

    但其中的缘由,固然有变成贪官奸臣的虞世基的谗言陷害,但关键还是在于杨广。

    虞世基此人,并非纯粹的奸臣。比起一个绝对的奸臣,他更符合一个“看皇帝”的官员形象。若君主是明君,那虞世基便是贤臣;若皇帝是昏君暴君,那虞世基就是奸臣。

    皇帝喜欢什么,他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皇帝喜欢一个清正廉洁、心怀天下的大臣,那虞世基就能把自己变成那样;如果皇帝喜欢一个说好听话的、符合自己心意、不要没事儿找事儿的官员,那么虞世基就会如此。

    况且,虞世基也不是完全没有能力和眼光之人——杨广数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虞世基还曾经劝说杨广,不要再打了,停止征伐,并且在洛口仓屯驻一部分兵力,以备不时之需。

    只不过,杨广完全无视了这些劝说而已。

    以虞世基的性格和追求,他的进谏,绝非那种“直言不讳”“忠言逆耳”的类型,多半是力求婉转顺耳顺心,让人听着也舒服的那种。

    但即便如此,杨广也没有听。

    既如此,虞世基这么一个追求权利地位荣华富贵的人,又怎么可能会再说一丁点不符合杨广心意的话?

    更不要说,即便虞世基不在乎权利地位荣华富贵,那他也非常惜命,特别惜命的那种——这个特点还要高于他特别喜欢荣华富贵这一点。而某个着名的对杨广直言进谏、绝不屈服的人怎么了?

    死了。

    有此先例,虞世基更加谄媚屈从,除了杨广的心意之外一切都抛弃了。

    当然,这不是说虞世基就是什么好人,他毕竟不是那等心有坚持的人物,或者说,虞世基的坚持就是在不影响自己权力地位、荣华富贵的情况下,劝说劝说君王。

    这当然不是什么真正的贤臣,也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人物。

    虞世基的所作所为,完全值得被所有人唾弃。

    毕竟,哪怕是杨广这样的皇帝,哪怕是隋朝后期这样的情况,也依旧有那么多人奋不顾身地想要挽救,或是进谏,或是尝试治理一方,或是镇压起义,或是……

    但,最应该为之负责,为杨义臣负责,为张衡之死负责,为元善达之死负责,为隋朝灭亡负责的人终究是杨广。

    哪怕是尚且年幼的杨侑杨侗,也都知道隋朝的情况是何等危急,知道天下到底到了怎样的地步,难道杨广这么一个长期手握最高权力、能获取到最多消息的皇帝,真的不知道天下的情况吗?

    虞世基这样的人能那般兴风作浪,不还是杨广的默许和放纵么?

    张衡,杨广时期的御史大夫,自幼心怀大志,颇为正直。隋杨广打算修汾阳宫的时候,张衡进谏并因此失宠,被外放成了太守,随后又被贬为平民。大业八年,杨广下令赐死张衡。

    元善达,杨广时期的太常丞,在李密带军攻下回洛仓和兴洛仓之后,越王杨侗让他向杨广求援,请求杨广还师京城。

    元善达突围到了江都,哭着劝谏,洛阳城中已经没有粮食,请求杨广回京、召集天下兵马,否则时间一长洛阳就真的守不住了。

    后元善达退下休息,杨广与虞世基商讨此事,虞世基表示越王是被这些居心叵测的人给骗了,毕竟要是情况真的严重到了这般地步,元善达又怎么可能能来到江都?

    杨广当即选择了相信虞世基的话,勃然大怒,表示元善达竟敢欺君,直接把元善达扔到东阳郡催运粮草,没多久元善达就被杀了。喜欢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