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百书楼 > 重生七八:开局一片田到华夏腾飞 > 第2章 亩产八千斤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 https://www.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豫北省朗山县盘龙公社元宝大队,位于豫北省的东南角,处于青龙山脉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整个县域一半山一半平原。

    元宝大队正好处于大山与平原的交界处,绵延的青龙山到了元宝村这里收尾,形成了南北两座高山,中间一个小山的模样,恰似一个元宝形状,将元宝大队环绕在其中。

    北边的山略高,称为大宝山,南边的山略矮,称为二宝山,中间的自然就称为小宝山了。

    二宝山和小宝山中间有一条盘龙河,为此,小宝山上建造了一座中型水库,被称为元宝山水库。

    盘龙河贯穿了整个朗山县的东部平原,是这片区域重要的生活和灌溉水源。

    每年冬季的枯水期,加上元宝山水库也处于蓄水期,顺着盘龙河下来的水很少,于是沿河的村子,都会组织开河工、修堤坝,清出来的淤泥也可以很好地增加来年田地的肥力。

    河工一般是年前腊月头上开工,到正月尾上结束,今年也不例外。

    而今天大队书记赵玉贵召集大队干部们商议的第一件事,就是春节后河工复工的安排。

    公社定下的复工时间是正月十六。

    元宝大队分了三个生产小队,每个小队分配了一千五百米的河段任务,年前就是这样干的,年后这半个月也就是个收尾的活。

    赵玉贵一嘴带过,重点是强调人手和工期的问题,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

    苏豫知道赵玉贵和大舅哥赵正吉的死,就是这一次河工上发生的事故导致的。

    而赵家突发的塌天变故,又间接导致了妻儿的丧命。

    虽然他知道这一切,可是又没办法直说,这让他皱紧了眉头,有些心乱如麻,怎么才能避免这一场事故呢?

    好在今天是正月十二,还有几天的时间可以考虑。

    “第二件事情,是关于今年粮食产量的问题,去年由于气候原因,导致咱们县总体都出现了欠收,所以今年公社下了死命令,各大队必须增产百分之三十,大家怎么看?”

    赵玉贵清了清嗓子,说完,又重新点燃了一锅烟,开始吞云吐雾。

    大队长张同富把刚抽完的烟杆在桌角上磕了磕,“公社既然下了死命令,不完成也得完成,我表个态,坚决完成任务。”

    众人腹诽:就你会表态,增产百分之三十啊!可不是个小数目,就田里那些作物的产量,你难道没有点逼数吗?

    张同富是公社派下来的大队长,活没干多少,拍马屁一流,大家伙儿都不怎么待见他。

    至于他自己,也觉得是来打酱油的,赵玉贵作为大队书记在元宝大队的威望没得说,有他没他这个大队长无所谓,他也乐得当个甩手大队长。

    一队长连建军四十岁不到,是个炮筒子,能干活,但脾气也大。

    “百分之三十,是特么人定的吗?元宝村名字好听,可这地里可真没啥元宝,照正常年景,能把去年欠收的亏空补上,就算不错了,增产百分之三十,不可能。”

    赵玉贵用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建军,少说牢骚话!玉定,你说!”

    二队长赵玉定是赵玉贵的叔伯兄弟,赵家在元宝村是大家族,听赵玉贵叫他,便抬头说道。

    “这些年的粮食产量都是当差不差的,最好的年景也赶不上去年给下得任务,今年再增产百分之三十,这是又要大越进、搞浮夸风吗?”

    三队长沈云川是退伍回乡的,年纪最轻,刚刚三十出头,反倒是三个小队长中最沉稳的一个,苏豫他们知青也是被编入了三小队。

    他接过话头,“水稻、小麦、玉米都吃肥力,如果今年还是全部种这些的话,我觉得也够呛,是不是今年可以换些别的杂粮试试,也不知道今年乡里收购杂粮是按什么比例折算的?”

    赵玉贵赞赏的看了沈云川一眼,点头道,“云川这个建议就很好嘛,咱在一块商议,就是让大家想想办法,三个臭皮匠还顶一个诸葛亮呢!公社也考虑到了这个情况,开会的时候说了,今年的杂粮按三折算。”

    大队会计赵大中挑了挑眉毛,“往年都是两折算,今年按三折算,好好规划一下,倒也是个办法。”

    所谓杂粮或者粗粮指的是红薯、土豆这些,它们的亩产量能达到3000斤,而后世因为化肥的应用,亩产能达到5000斤,优质的品种甚至可以达到8000斤以上。

    那些亩产达到2000斤的稻、麦、玉米,都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各种农业科技的加持下才达到的产量,放在七十年代,亩产几百斤是正常的,亩产千斤就是高产了。

    赵玉贵看了看妇女主任田腊梅,田腊梅摇摇头,“我没啥说的。”

    目光最后又落到了苏豫身上,赵玉贵象征性地抬了抬下巴,原本以为苏豫不会说什么,却不料苏豫竟然开口了。

    “我研究过咱们元宝村的土壤,它非常适合种红薯,咱们这个地区的气候,也就是淮河靠北一些,如果合理种植的话,可以做到一年两熟。”

    所有人的眼光都刷地落到了苏豫身上。

    这小子平时都是蔫了吧唧的,说他是懒汉子一点也不冤枉他,啥事不做,除了看书,就会吃闲饭。

    让他做个知青点负责人也就是挂个名,一则他是73年的老知青,二则又是大队书记的姑爷,现在大队的知青拢共也就十六个人,平时知青们其实都是沈云川在管着。

    如今考上大学都要走了,突然说出来的话,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赵玉贵皱了皱眉,红薯他们这里也会种,但大多就是在偏僻或者不成用的小地块上种一些,他有些疑惑地问苏豫。

    “那依你说的,两茬红薯该怎么种?亩产量有多少?”

    “3月种的7月底收,7月底种的11月收,头茬5000斤,二茬3000斤。”

    苏豫老神在在地说着,事实上他前世确实研究过元宝村的土壤结构,元宝村属于浅山丘陵区,其特有的土壤、气候条件最适宜红薯的生长。

    同时,他也专门培育过一种红薯品种,就叫“元宝红薯”,甘甜适口、品质非常优良。

    考虑到这个年代的农业条件,他说产量的时候还故意说少了。

    不过,听苏豫说出一年红薯亩产总量8000斤的时候,除了沈云川,其他人都哄堂大笑了起来。

    连建军笑得直抽抽,“你说啥胡话,亩产8000斤,打个三折也有2400斤,别说增产百分之三十,翻个倍还多了,咱元宝村那是要放卫星啊,哈哈哈!”

    赵大中苦笑着直摇头,只有这书呆子能说出这种话。

    张同富也笑得很开心,这个笑话不简单,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苏豫,要是你真种出来这亩产8000斤的红薯,我这大队长让给你干得了。”

    赵玉贵正笑着,听到张同富说这个话,收起了笑容,心里嘀咕了一句:这家伙是借机给我上眼药吗?

    苏豫也没在意,微微一笑,站起身来,“正好趁各位领导都在,我也有个私事要跟大家伙说一下。”

    众人收住了快乐的表情,都很好奇他想说什么?喜欢重生七八:开局一片田到华夏腾飞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