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百书楼 > 三国:我,吕奉先,真不想拜义父 > 第57章 废史立牧,大汉衰落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 https://www.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洛阳,朝堂之上庄严肃穆,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

    天子刘宏端坐龙榻,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忧虑。

    他扫视着殿下群臣,声音带着几分疲惫,缓缓开口:

    “如今天下叛乱蜂起,朕日夜忧心,众爱卿有何良策?”

    大将军何进向前一步,神色坚定,高声道:

    “陛下,朝廷必须强势征讨。”

    “将那些乱臣贼子赶尽杀绝,以绝对杀威镇压天下!”

    “唯有如此,方能彰显朝廷威严,震慑宵小。”

    卢植站出来,神色忧虑,拱手劝谏道:

    “陛下,臣以为不如招抚。”

    “施仁政于天下,以仁德感化叛军,方能长治久安。”

    “武力镇压,不过是一时之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朝廷刚平定并州、凉州,可幽州的作乱仍在继续。”

    “青、徐之地黄巾又起,侵扰郡县,无穷无尽!”

    何进眉头一皱,反驳道:“朝廷不是没有给过他们机会。”

    “什么机会?”卢植追问道,眼神中透露出疑惑。

    “自然是招安的机会。”

    何进理直气壮地回答:

    “譬如朔方郡守吕布,曾经是匪寇出身,如今却成为了大汉的战将。”

    “其他人不能识时务,自然没有留着的必要!”

    何进微微仰头,脸上露出一丝得意之色,似乎在炫耀自己的功绩。

    卢植据理力争:

    “天下叛军众多,情况复杂,怎可一概而论?”

    “叛军,都是活不下去的百姓。”

    何进被卢植反驳,心中有些恼怒,但又一时找不到有力的言辞回应,只能步步后退。

    刘宏看着两人争论不休,只觉得头疼不已。

    他揉了揉太阳穴,心中烦闷。

    刘焉站了出来,神色毅然,高声道:

    “陛下,臣有一计,可以一劳永逸。”

    刘宏眼中顿时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连忙追问:

    “爱卿有何妙计,快快道来。”

    刘焉慷慨激昂,声音洪亮:

    “方今天下,朝纲混乱、王室衰微。”

    “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致使民不聊生,众叛亲离。”

    “这才是叛军剿不尽的根本原因!”

    刘焉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刃,直刺朝堂的弊端。

    卢植不住地点头,赞成道:

    “太常所言极是,如今官场腐败,百姓苦不堪言,这才是祸乱之源。”

    刘宏眉头微蹙,心中虽有些不悦,但也不得不承认刘焉所言属实。

    他沉思片刻,示意刘焉继续说下去。

    刘焉见刘宏有所动容,心中一喜,继续进谏:

    “不如挑选清廉的朝中要员,最好是汉室宗室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

    “如此一来,既能整顿地方吏治,又能增强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天下可安。”

    刘宏大喜过望,拍手称赞道:“此计甚妙,正合朕意。”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然而,卢植却站出来反对:

    “陛下,此举虽有一定道理,但地方官府权力过大,容易尾大不掉,动摇朝廷根基。”

    “还望陛下三思。”

    刘焉沉定心神,连忙反驳:

    “如今匪寇如此之多,朝廷四处围剿,却收效甚微。”

    “长此以往,天下危矣。”

    “此乃权宜之计,也是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

    朝堂上,众人议论纷纷,支持刘焉和支持卢植的大臣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刘宏坐在龙榻上,心中犹豫不决。

    刘焉目光炯炯,直视龙椅上的刘宏,言辞恳切又掷地有声:

    “陛下,此次朝廷挑选的皆是宗室俊杰。”

    “他们身负皇室血脉,又蒙陛下信任得以担任封疆大吏,怎会做出对陛下不利之事?”

    “此乃为大汉江山长治久安、深思熟虑之良策啊。”

    他微微躬身,姿态恭谨,可话语里满是笃定。

    许久,刘宏轻轻叹了口气,抬眸道:

    “刘爱卿所言,不无道理。如今局势动荡,也需破釜沉舟,做出变革。”

    于是,一场关乎大汉命运的商议就此展开。

    殿内,大臣们你来我往,各抒己见。

    有人忧虑权力下放后地方坐大,有人坚信这是平息叛乱、稳定局势的良方。

    刘宏时而凝神倾听,时而与近臣低语几句,神色凝重。

    最终,刘宏一锤定音,下旨任命刘岱为兖州牧。

    刘虞为幽州牧,刘表为荆州牧。

    刘焉起初被任命为交州牧,后改任益州牧。

    一系列任命意味着大汉朝廷正式废史立牧,下放兵权。

    旨意一下,朝野震动。

    消息如疾风般迅速传遍洛阳城的大街小巷,引发了轩然大波。

    洛阳城的一家酒肆里,酒香弥漫,人声嘈杂。

    袁绍和曹操相对而坐,面前的酒壶已经空了大半。

    两人的脸上都带着几分醉意,却又透着深深的忧虑。

    袁绍端起酒杯,猛灌了一口酒,随后重重地叹了口气,看向曹操问道:

    “孟德,朝廷此番废史立牧,下放兵权,你怎么看?”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疑惑与不安,已经预感到了变革背后隐藏的危机。

    曹操放下酒杯,神色凝重,缓缓道: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此等大事,影响深远,如今局势复杂,谁又能说得清是福是祸呢?”

    袁绍喟然长叹一声,脸上的愁容愈发浓重:

    “我总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他顿了顿,接着问道,“你说,刘焉此举算是阳谋吗?”

    曹操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不屑,道:

    “在我看来,他更像是贼子!”

    “看似为了稳定天下的举措,实则暗藏玄机。”

    “下放兵权,让宗室担任州牧,一旦地方势力膨胀,朝廷又该如何制衡?”

    袁绍不住地点头,赞成道:

    “孟德所言极是,我也担心会让地方坐大,朝廷威严扫地。”

    “日后若这些州牧拥兵自重,天下恐怕又要陷入大乱。”

    曹操眼中,满是忧国忧民之色:

    “如今大汉王朝,内忧外患。”

    “本指望朝廷能有良策,力挽狂澜,没想到却做出如此冒险之举。”

    曹操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悲凉,他对大汉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两人沉默良久,又各自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酒肆里依旧热闹非凡,人们谈笑着,畅饮着。喜欢三国:我,吕奉先,真不想拜义父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