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
https://www.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街头巷尾,人们纷纷议论,神情各异,掀起了轩然大波。
“又死了一个大官呐!”一位老者摇头叹息。
其目光中既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畅快。
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官,平日里威风凛凛,享受着荣华富贵。
可如今看来,他们的命竟也和平头百姓一样,充满了悲剧色彩。
“西凉兵在京师肆意横行,司隶校尉又能怎样?”
“汝南袁氏,可是‘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不也落得如此下场?”
“说到底,都是一条命罢了!”
众人纷纷点头,对老者的话深以为然。
身处乱世之中,生命变得如此脆弱,权贵与平民,在死亡面前,似乎并无二致。
书生们围坐在一起,同样热烈地讨论着。
“温侯吕布一介武夫,为我等寒门子弟斩出了一条血路!”
一位年轻的书生满脸激动,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袁绍代表的是世家高门,他们长期垄断着官场,打压寒门子弟。
如今袁绍一死,让他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所谓高门,在乱世之下,终究会腐朽。”
“而我等寒门子弟,定有机会成长为高门大族!”
寒门书生们纷纷附和,心中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憧憬。
在大汉王朝,世家公卿长期垄断着“察举制”。
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简直难如登天。
他们连学习经学,都要看世家高门的脸色。
那些世家大族,拥有丰富的藏书,延请着最有名望的大儒讲学。
而寒门子弟,只能在简陋的私塾中,对着几本破旧的典籍苦苦钻研。
即使学问通达,因出身贫寒,也难以获得举荐。
这世道,实在是不公!
寒门学子们无比地怀念起鸿都门学,那是大汉王朝最特殊的一段时期。
士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势力庞大,疯狂兼并土地,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汉桓帝为了制衡士族,利用宦官、外戚发动了党锢之祸。
然而士族根基深厚,在皇权和宦官的扫荡下,仍旧屹立不倒。
汉灵帝刘宏即位后,也意识到了士族的威胁。
他效仿汉桓帝,扶持宦官,闹腾出“十常侍”之乱,可同样未能有效遏制士族的发展。
后来,汉灵帝刘宏痛定思痛,悟出一个道理。
欲掌朝政,不可囿于扶掖内朝之旧念,必须匡扶新的政治势力。
于是,鸿都门学应运而生。
鸿都门生以尺牍、辞赋及鸟篆为主要研究对象,与传统的“儒家经学”截然不同。
曾经,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有可能踏入仕途为官。
而在鸿都门学时期,尺牍优秀者,可以为官。
辞赋优秀者,可以为官。
鸟篆优秀者,同样可以为官。
鸿都门学培养出来的这批学生,是股新冒头的势力。
腐朽的豪门大族把控着朝廷和地方,权力大得很,把朝堂搅得乌烟瘴气。
刘宏就想借鸿都门生的力量,给这些豪族官僚点颜色瞧瞧。
打破他们一手遮天的局面,把权力重新攥回自己手里。
然而,这一举措遭到了豪族官僚阶层的强烈抵制。
以汝南袁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拥有深厚的根基和广泛的人脉。
他们在朝堂上极力反对,使得鸿都门学最终以失败告终。
寒门子弟的处境,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艰难。
他们空有一腔抱负,却有志难伸,壮志难酬。
只能在喧嚣如潮的市井中,稍稍议论。
此刻一众寒门书生围坐一处,神情激昂。
他们甚至认为,袁绍之死,必是新时代的开端!
仿佛袁绍的离世,能为他们这些久困于寒门的学子,开启一扇通往光明的大门。
而在热闹的酒肆一隅,有一人遗世独立,静静地坐在那里,自斟自饮。
此人面容冷峻,眼神深邃,透着旁人难以捉摸的睿智。
正是贾诩。
他身着一袭素袍,身姿挺拔,仿若与喧嚣的世界格格不入。
贾诩曾在牛辅军中担任辅军,凭借着过人的智谋,在军中崭露头角。
后来,张济赶往陕县驻扎,因二人皆为武威郡人,贾诩奉命前去辅佐,不日将启程。
对于辅佐同乡张济,贾诩并未觉得有何不妥。
他必将尽心尽力,为张济出谋划策。
张济临行前,曾对贾诩称赞过吕布,言语中满是钦佩:
“温侯武艺高强,勇冠三军,乃当世豪雄。”
当时,贾诩不屑地回了一句:“莽夫罢了,不及董公一根汗毛。”
在贾诩心中,吕布不过是一介武夫,空有一身蛮力,行事莽撞,难成大器。
但如今,袁绍之死,却让贾诩对吕布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默默地饮下一杯酒,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
吕布斩杀袁绍,看似简单粗暴。
实则蕴含着非比寻常的手段,绝非想象中那般简单。
古往今来的世道,舆论向来掌控在读书人口中。
读书人舞文弄墨,能写能编,一支笔便能搅动风云。
汝南袁氏,作为士族的领袖,更是读书人的领袖,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按常理,汝南袁氏子弟死于非命,舆论必然会一边倒地冲着“凶手”吕布而去。
市井之间也定会充斥着批判吕布、为袁绍打抱不平的声音。
可如今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西凉军在百姓心中风评极差,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对其恨之入骨。
反观并州的温侯吕布,虽与董卓“同流合污”,却并未如众人所料那般近墨者黑。
更为诡异的是,吕布身边,竟没有士族支持。
大汉士族势力庞大,就连董卓都以拉拢士族为要务。
有了士族的支持,便有了钱粮、人才与舆论的支撑。
可吕布独树一帜,在没有士族支持的情况下,不仅在军中站稳脚跟。
如今更是一举斩杀袁绍,声名大噪,掌控舆论的走向!
贾诩眉头紧锁,心中充满了疑惑:
“到底是谁,在为温侯出谋划策?”
寒门子弟对吕布的支持,绝非表面上那么简单。
贾诩隐隐觉得,吕布背后,似乎隐藏着一股神秘的力量。
这股力量在暗中推动着一切,让吕布在乱世的漩涡中,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贾诩又斟了一杯酒,缓缓饮下,思绪翻涌。
京师之中,每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背后,都可能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与权谋争斗。
温侯的异军突起,只是乱世风云的一个开端。
贾诩决定翌日启程陕县,远离一切是非。
……
洛阳城,李肃府邸内,一片寂静。
李肃卧病在榻,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愁闷与不甘。
他无缘无故遭受董卓之打,如同一根尖锐的刺,深深扎在心间。
心中的怨气,如野草般疯长。
“董卓,何等蛮横!”
“我李肃一心为他效力,却只因一点小事,便遭此毒打,实在是欺人太甚!”
李肃在心中暗自咒骂,每念及此,他的拳头便不自觉地握紧,关节泛白。
可他又深知,董卓权势滔天,自己在他面前,不过是蝼蚁一般。
满腔的怨气,竟无处发泄,只能在心中不断积压,让他愈发烦闷。
“家主,家主!”管家匆匆走进卧房,神色激动,声音中带着一丝兴奋。
李肃缓缓转过头,看着管家,眼中满是疲惫:
“何事如此慌张?”
管家满脸兴奋,脱口而出:
“袁绍畏惧董公,弃官出城。温侯狂追,将其斩杀了!”
“什么?”李肃闻言,猛地坐起身来,眼中满是震惊,“你再说一遍!”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袁绍,那个在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竟被吕布斩杀了?
“城内都传开了,家主。”
“温侯吕布一路追杀袁绍,在小平津关将其斩杀。”
“如今,整个洛阳城都在议论此事呢!”
管家再次重复,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李肃呆坐在床上,一时间,脑海中一片空白。
过了许久,他的泪水夺眶而出,涕泗纵横:
“奉先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李肃本以为,吕布那日为他出气的话,不过是一句戏言。
乱世之中,谁又会真的为了一个小小的校尉,去斩杀袁绍这样的大人物呢?
可如今,吕布竟真的做到了,不愧是大丈夫!
李肃回想起自己在西凉军中的境遇,心中愈发觉得憋屈。
自从跟随董卓以来,他虽尽心尽力,却始终得不到重用。
董卓生性多疑,且残暴不仁,稍有不顺心,便对下属动辄打骂。
在西凉军中,他每日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却依旧时常遭受董卓的无端指责与惩罚。
“或许跟着奉先,能有相当不错的出路。”
“奉先是车骑将军,又掌控着并州,如今更是斩杀了袁绍,声名大噪。”
“他完全有能力与董公分庭抗礼。”
李肃的眼中,闪烁着一丝希望的精芒。
吕布重情重义,一言九鼎,跟着他,或许能摆脱在西凉军中的憋屈日子,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最不济,也能退回并州,做封疆大吏!”
李肃越想越觉得可行,心中的天平渐渐向吕布倾斜。
他出身微末,唯有找到一个强大且可靠的主公,才能安身立命,实现自己的抱负。
脚步声响起,来人轻声禀报:
“启禀家主,士孙瑞来访。”
李肃微微一怔,颇感意外:
“快,请贵客进来。”
他挣扎着想要起身,却因伤痛而微微皱眉。
不多时,士孙瑞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卧房。
他面容和善,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
“李将军,许久不见,听闻将军染恙,特来探望。”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