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百书楼 > 三国:我,吕奉先,真不想拜义父 > 第109章 貂蝉的芳心和使命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 https://www.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洛阳城,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仿若能将人窒息。

    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西凉甲士们身披厚重铠甲,手持利刃,整齐地站立在两旁。

    他们的脚步声铿锵有力,每一步都似踏在众臣的心尖上,让人胆战心惊。

    董卓高坐于主位,身躯魁梧,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可一世的傲慢。

    今日,他自比伊尹、霍光,欲行废立天子之事。

    群臣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恐惧与震惊,纷纷低下头,不敢直视董卓的目光。

    整个朝堂陷入一片死寂,唯有众人紧张的呼吸声,此起彼伏。

    杨彪站在群臣之中,胸腔内憋着一股熊熊怒火。

    他紧紧握着拳头,指甲几乎嵌入掌心。

    可看着董卓嚣张的模样,再瞧瞧两旁虎视眈眈的西凉甲士。

    他硬是没敢发作,只能将这股怒火强压下去,心中暗自叹息世道的混乱。

    卢植挺身而出,正气凛然,仿若一座巍峨的高山,不可撼动。

    他目光坚定地看着董卓,高声道:

    “翻查《尚书》,可知太甲这人糊涂昏庸,伊尹无奈,才将他安置于桐宫。”

    “昌邑王登基才二十七日,便犯下千余桩罪过,霍光因此将其废去。”

    “当今圣上年纪尚轻,行事从无差错,这两件事,可万不能拿来作比。”

    董卓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怒目圆睁,大声吼道:

    “死了一个袁绍还不够,难道卢尚书你也要死吗?”

    袁隗听闻董卓此言,瞳孔骤缩,心中暗忖:

    董卓这是连表面的伪装都不做了,如此明目张胆地威胁大臣,朝堂怕是要变天了。

    可怜自己的侄儿,为汉室做出这么大的牺牲。

    卢植毫不畏惧,毅然向前一步,言辞愈发激烈:

    “董公,废立天子乃国之大事,关乎社稷安危,民心所向。”

    “今圣上并无过错,若贸然废立,恐天下大乱,董公将成为千古罪人!”

    卢植的眼神坚定,直视董卓,毫无退缩之意。

    群臣们看着卢植,眼中满是敬佩之情。

    在人人自危的朝堂上,卢植能挺身而出,为了汉室尊严,不惧强权。

    这份勇气与担当,让众人深感钦佩。

    董卓怒不可遏,站起身来,手指着卢植,大声咆哮:

    “好你个卢植,竟敢如此忤逆我!我今日便要杀了你,碎尸万段,以儆效尤!”

    董卓一边说着,一边挥手示意甲士动手。

    千钧一发之际,蔡邕赶忙上前,拱手道:

    “董公且慢!卢尚书乃海内之硕儒,为天下所瞻望者!”

    “今若诛之,恐天下人皆震骇而失望!望董公明察。”

    董卓听了蔡邕的话,心中虽有不甘,但也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他咬了咬牙,冷哼一声:

    “哼,今日便看在蔡公的面子上,饶你一命。”

    “来人,将卢植罢免,叉出去!”

    卢植神色坦然,对着朝堂上的众人拱手行礼。

    随后在甲士的押送下,昂首挺胸地走出朝堂。

    他的身影虽渐渐远去,但那一身正气,却永远留在了众人的心中。

    甲士们的脚步声铿锵有力,仿佛在为卢植的离去奏响一曲悲壮的挽歌。

    董卓看着卢植离去的背影,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

    他转过头,看向太傅袁隗,问道:“太傅,你意下如何?”

    袁隗心中暗自叫苦,他清楚此时若不同意,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犹豫片刻后,他只能硬着头皮道:

    “董公此举,实乃为社稷着想,老臣同意废立。”

    袁隗的声音有些颤抖,他不敢直视众人的目光,心中满是屈辱与无奈。

    满朝公卿听闻袁隗之言,顿时哗然。

    众人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袁绍刚死,袁隗就马上奉承董卓,这也太……”

    “堂堂太傅,士族领袖,竟一点骨气都没有!”

    众人的声音中,充满了失望与鄙夷。

    袁隗承受着众人的目光与议论,心中憋屈万分,可他又能如何?

    身处乱世之中,为了家族的安危,他只能选择妥协。

    太仆袁基站在一旁,看着叔父,心中同样憋屈,他紧握着拳头,却无能为力。

    董卓见袁隗妥协,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哈哈哈哈,太傅深明大义,有太傅支持,废立之事便这么定下了!”

    废立之日,金殿内外,气氛凝重得近乎窒息。

    刘辩如惊弓之鸟,浑身颤抖。

    他虽身着龙袍,却毫无天子威严。

    原本明亮的眼眸,此刻布满了恐惧与惊惶。

    往日的繁华宫殿,如今在他眼中。

    每一寸角落都暗藏危机,每一丝微风都似利刃,割扯着他脆弱的神经。

    宫娥太监们低垂着头,不敢发出丝毫声响。

    往日的殷勤侍奉,此刻化作了冷漠疏离,天子已不再是他们的依靠。

    太傅袁隗怀着复杂的心情,缓缓走向刘辩。

    他的脚步沉重而迟缓,每一步都似踏在自己的心上。

    作为袁氏家族的掌舵人,在风云变幻的乱世。

    为求家族存续,他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

    袁隗来到刘辩面前,声音颤抖却又不得不强装镇定:

    “陛下……”

    这一声“陛下”,饱含着无尽的沧桑与无奈。

    他缓缓伸出双手,动作迟缓而僵硬,去解下刘辩腰间象征天子权力的玺绶。

    刘辩望着袁隗,眼中满是哀求与愤怒,嘴唇颤抖着,却发不出半点声音。

    他想要挣扎,想要怒吼,可周身的力量仿佛被抽干,只能眼睁睁看着袁隗将玺绶取下。

    当玺绶离开腰间的那一刻,刘辩仿若失去了最后的支撑,瘫倒在地,泪水夺眶而出。

    袁隗手持玺绶,站起身来,不敢再看刘辩一眼,转身匆匆离去。

    他的背影在黯淡的宫灯映照下,显得如此落寞与凄凉。

    身后刘辩的啜泣声,如鬼魅般萦绕在袁隗耳畔,让他心中五味杂陈。

    另一边,董卓身着华服,站在殿中,眼神中满是得意与张狂。

    他身旁,小小的刘协面色苍白,眼神中透着懵懂。

    登基大典在董卓的操持下,仓促举行。

    董卓伸手,用力搀扶着刘协走向龙榻。

    动作看似恭敬,实则带着不容抗拒的力量。

    刘协被他拽着,脚步踉跄,弱小的身躯在宽大的龙袍下显得愈发单薄。

    董卓双手用力,将刘协按坐在龙榻上,随后转身,面向群臣,高声宣布:

    “今新帝登基,天下共贺!”

    群臣们身着朝服,整齐排列,然而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复杂的神情。

    有的面露悲愤,却敢怒不敢言。

    有的眼神闪烁,试图在混乱局势中寻找生存之道。

    还有的早就被董卓的威严震慑,麻木地跪地高呼万岁。

    大典结束后,董卓迫不及待地为自己谋权。

    他昂首阔步,再次站在朝堂之上,高声宣称:

    “吾为朝廷定鼎新君,功莫大焉。今自任太师,总揽朝政,以安天下!”

    董卓的声音如同洪钟,在朝堂上震响,不容置疑。

    说罢,他扫视群臣,眼神中透着冰冷的寒意。

    仿佛在警告众人,若有异议,必将遭受严惩。

    从此,董卓大权在握,权倾天下。

    朝堂之上,他的每一句话都如同圣旨,无人敢违抗。

    政令皆出自他手,官员任免、刑罚决断,皆由他一人说了算。

    太师府邸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前来阿谀奉承、送礼求官者络绎不绝。

    汉室正直之士,或被打压,或被排挤,朝堂之上一片乌烟瘴气。

    洛阳城的百姓,望着巍峨的宫城,心中满是忧虑与恐惧。

    随着天子的废立,天下将陷入更深的动荡之中。

    曾经的汉室,在董卓的肆意践踏下,已然摇摇欲坠。

    朝堂之内,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

    众臣们心怀忐忑,垂首而立,无人敢轻易发出一丝声响。

    董卓神色冷峻,眼中透着令人胆寒的威严。

    他扫视一圈群臣,随后微微抬手,示意尚书出列。

    尚书身形颤抖,手中捧着策文,战战兢兢地向前迈出几步,声音颤抖地宣读起来。

    策文之中,字字句句都在弹劾何太后,称其犯下害死董太后的罪责。

    天子刘辩已废,何太后没有了根基。

    加上董卓自称董太后同族,自然要伸张正义。

    何太后于殿中听闻,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双眼瞪大,满是不可置信与愤怒。

    她想要辩驳,却被董卓身旁如狼似虎的侍卫怒目相视,吓得将话语吞回腹中。

    “何太后心怀歹毒,谋害董太后,此乃大逆不道之罪。”

    “今将其迁入永安宫,以儆效尤!”

    尚书念罢,声音在空旷的朝堂内回荡,激起一阵死寂的涟漪。

    众臣们纷纷低头,不敢直视何太后绝望的眼神,也不敢对董卓的命令有丝毫异议。

    何太后被强行带离朝堂,送往永安宫。

    永安宫在她眼中,已不再是一处居所,而是一座冰冷的牢笼。

    宫墙高耸,将她与外界彻底隔绝,往日的荣华富贵、母仪天下的威严,皆如梦幻泡影般消散。

    她独自一人,在空荡荡的宫殿内,泪水无声地滑落,心中满是对董卓的怨恨与对自己命运的悲叹。

    然而,董卓的狠辣并未就此罢休。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儒带着甲士踏入永安宫。

    他手持毒药,一步步逼近何太后。

    何太后惊恐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想要呼救。

    却被侍卫捂住嘴巴,强行将毒药灌入口中。

    何太后瞪大双眼,身体痛苦地抽搐着,最终,在无尽的绝望中,毒发身亡。

    消息传出,朝堂上下一片哗然。

    但众人畏惧董卓的淫威,无人敢发出正义的呼声。

    董卓得知何太后已死,脸上露出一丝冷酷的笑意。

    他下令,不许朝廷为何太后举办丧礼。

    “何太后罪孽深重,死有余辜,岂配丧礼!”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