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百书楼 > 三国:我,吕奉先,真不想拜义父 > 第120章 温侯,比董公还厉害?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 https://www.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残阳如血,洒落在练兵场上。

    张济身着厚重的铠甲,挺拔地站在高台上,俯瞰着正在操练的士兵。

    张绣神色冷峻,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士兵们进行战术演练。

    士兵们的呐喊声、兵器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空旷的练兵场上,彰显着西凉兵的威严与气势。

    “不错,绣儿,你的指挥越发沉稳了。”张济转头看向张绣,眼中满是赞赏之色。

    张绣年少有为,在军事上的天赋极高,且性格沉稳,是张济最为倚重的得力助手。

    张绣微微躬身,谦逊地道:

    “都是叔父教导有方,侄儿不过是依着叔父平日里的教诲行事罢了。”

    一名信使快马加鞭赶来,翻身下马。

    急匆匆地跑到张济面前,双手呈上一封书信:

    “将军,董公急令!”

    张济心中一紧,接过书信,快速展开阅读。

    他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原本舒展的眉头紧紧皱成了一个“川”字。

    张绣心中涌起一股不安,连忙问道:

    “叔父,发生何事了?”

    张济缓缓抬起头,目光望向远方,深吸一口气:

    “董公任命我为河东太守,即刻上任。”

    张绣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欣喜之色,拱手道:

    “恭喜叔父,得此重任。”

    张济轻叹一声,道:“河东,可是温侯的地盘。”

    张绣心中一震,脱口而出:

    “温侯,不也是董公麾下吗?董公任命您去河东,理应顺理成章啊。”

    张济摇了摇头,神色凝重地强调:

    “绣儿,你还年轻,有些事你还不明白。”

    “温侯,可不是一般的属下。”

    “他势力庞大,手握重兵,是能与董公平起平坐的存在。”

    “董公此时任命我为河东太守,其中深意,怕是不简单。”

    张绣抬起头,看着张济:

    “叔父,我们该如何是好?”

    张济眉头紧锁,脑海搅得纷乱如麻。

    他并未仓促作答,而是阔步前往贾诩的营帐。

    贾诩悠然地坐在案前,神色从容镇定,仿佛早已料到张济的到来。

    张济心中稍安,赶忙上前,拱手虚心问道:

    “先生,董公任命我为河东太守,可河东乃温侯之地。”

    “此事该如何是好,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贾诩微微颔首,目光深邃,缓缓开口:

    “如今京师之地,粮草物资匮乏。”

    “董公为养兵马,无奈派兵劫掠郡县,致使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再观温侯,在并州推行均田、屯田之策,百姓安居乐业,并州日益强盛。”

    “此消彼长,局势已然明了。”

    张绣心中一惊,不禁脱口而出:

    “先生的意思是,温侯比董公还厉害?”

    贾诩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道:

    “温侯礼贤下士,对待寒门子弟颇为友善,将军不妨多为自己谋划一条出路。”

    张济心中一动,瞬间领会了贾诩的深意。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吕布傲岸的身影。

    温侯义薄云天,曾为李肃出气斩杀袁绍,威震天下。

    张济暗自思忖,若能追随吕布,或许真能在乱世之中闯出一片广阔天地。

    董公与温侯之间,必有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毕竟,温侯若要自立,董卓这尊挡在身前的庞然大物,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叔父,您觉得呢?”张绣将目光投向张济,眼中满是探寻。

    张济转向贾诩,神色忧虑:

    “先生,您的计策虽妙。”

    “可想要左右逢源,在董公与温侯之间周旋,谈何容易啊!”

    “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贾诩神色平静,淡然道:

    “在下只负责出谋划策,至于如何抉择,全凭将军定夺。”

    张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片刻后,他又将目光投向张绣。

    张绣沉吟片刻,缓缓道:

    “侄儿认为,董公为人残酷,如此行径,必不能长久。”

    “可即便温侯上位,以如今乱世的复杂局势。”

    “他恐怕也不得不采取一些强硬手段来维持地位,或许也会被世人视为残暴。”

    “但温侯最厉害之处在于,他拥有稳固的地盘,能生产粮食,解决民生与军需。”

    “董公靠劫掠维持,绝非长久之计。”

    张济不禁点头称赞:“绣儿真知灼见啊!”

    贾诩也不禁高看了张绣一眼,心中暗自赞叹其见识与眼光。

    张济权衡再三,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我决定,先去拜访温侯,再上任河东。”

    贾诩眉头微蹙,脱口而出:

    “李文优智谋过人,可不好糊弄。将军此去,必会遭受猜忌。”

    张济神色一凛,沉声道:

    “他屡次给我出难题,难道我还不能让他猜忌猜忌吗?”

    贾诩神色恢复镇定,目光平和地看向张济,缓缓道:

    “既然将军已经做出决定,那么贯彻下去就好了。”

    张济心中一定,脸上浮现出傲然之色:

    “这是当然。”

    他顿了顿,又道:

    “我决定带着侄儿张绣,前去并州走一趟。”

    “还望先生能随行,为我等出谋划策。”

    贾诩微微颔首,欣然应允:

    “能为将军效力,是诩之荣幸。”

    于是,三人踏上了前往并州的路途。

    一路舟车劳顿,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了太原。

    贾诩一踏入太原官道,便如同鱼儿入水一般。容光满面地与一位行商交谈。

    行商客客气气,滔滔不绝:

    “温侯治下,太原一天比一天好咯!”

    “咱们做生意的,就盼着能有个安稳公正的环境,温侯可都给咱们办到了。”

    贾诩眼中闪过一丝感兴趣的神色,问道:

    “皮货生意,这么好做?”

    行商一拍大腿,兴奋地道:

    “好做,太好做了!官府公正,对待咱们这些商人,那叫一个公平。”

    “只要本本分分做生意,就没人来为难咱们。”

    “再加上温侯覆灭匈奴,获得大量的牛羊,边军、老百姓手里有很多牛皮、羊皮。”

    “只要价格公道,不愁收不到货。”

    贾诩接着问道:“赋税呢?”

    行商挠了挠头,认真回忆道:

    “粮食和布匹缴纳一成商税,其他货物两成,奢侈品三成。”

    “虽说有税,但税率合理,加上生意好,咱们也乐意交。”

    贾诩继续细致问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行商也不厌其烦,一一作答,越说越起劲儿,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

    张济暗暗心惊,一个地方的治理竟能如此细致入微,对商贾的政策竟能如此开明。

    商贾不都是肥羊吗?岂有不宰一刀的道理!

    贾诩告别行商时,竟是依依不舍,仿佛与多年老友分别。

    张济走上前,疑惑地问道:“温侯这么重视商贾?”

    贾诩神色真诚,道:

    “温侯招揽不到士族,只能施恩于小民了。”

    “百姓乃立国之本,商贾亦是经济之脉。”

    “善待小民,方能得民心,聚民力。”

    张济恍然大悟,心中对吕布的文韬不禁多了几分敬佩。

    张绣好奇地问道:“施恩于小民,真的能成大业吗?”

    贾诩微微一笑,眼中透着洞悉一切的光芒,不紧不慢地道:

    “天下大业,根基在民,得民心者得天下。”

    “温侯此举,看似是无奈之举,实则是高瞻远瞩。”

    “百姓安居乐业,商贾繁荣昌盛,便能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

    “有了这些,何愁大业不成?”

    张绣听后,陷入了沉思。他虽年轻,但也明白贾诩所言不无道理。

    乱世之中,各方势力争夺的,不正是民心吗?

    车轮滚滚,扬起一路尘土。

    张济、贾诩和张绣三人的车队缓缓前行,驶入一片广袤的麦田。

    微风拂过,麦苗轻轻翻滚,送来阵阵清新的麦香。

    田边,一位老农正弯腰除草,身形虽略显佝偻,却透着一股坚韧的力量。

    贾诩心中一动,命车队停下,自己信步走向老农。

    “老人家,您好啊!”贾诩满脸笑容,语气亲切地打招呼。

    老农直起身子,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打量着贾诩,见他神色和善,便也笑着回应:

    “先生,有啥事儿?”

    “我想问问,您在这儿生活得咋样?”贾诩问道。

    老农一听,话匣子顿时打开了,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托温侯的福,日子可比以前好多啦!”

    “以前租种地主的地,一年到头忙个不停。”

    “打下的粮食大半都要交租,一家人常常吃不饱。”

    “现在虽说还没轮到均田,可大家伙都有盼头啊。”

    “哦?这还没均田,您就这么有信心?”贾诩好奇地追问。

    老农挺了挺腰板,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

    “那是自然!温侯啊,是个实实在在为百姓着想的好官。”

    “他推行均田,让百姓都能有自己的地。”

    “虽说还没轮到太原,但大家伙都信,温侯肯定不会忘了咱。”

    贾诩恍然大悟,与老农又畅谈了许久。

    从农事到生活,从温侯的政策到百姓的期望,无所不谈。

    老农朴实的话语,让贾诩对并州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告别老农,车队继续前行,不久便抵达了晋城城门。

    城门前,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长长的商队马车排成了长龙,将城门堵得水泄不通。

    人群中,一名书生焦急地抱怨着:

    “这可如何是好,快要赶不上卢师的课程了!”

    贾诩听到“卢师”二字,心中一动,走上前去与书生攀谈:

    “公子,您这是要去听哪位卢师的课啊?”

    书生见贾诩谈吐不凡,便耐心解释道:

    “是卢植卢公,他在晋城讲学,我等寒门学子都受益匪浅。”

    两人越聊越投机,书生对贾诩的识见非凡佩服不已。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