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百书楼 > 二周目阿斗,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 > 第118章 李严其人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 https://www.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刘备于诸葛亮之谏言,向来从善如流,言出必践。

    然独于礼请凤雏一事,起初并未予以重视。

    只因诸葛亮赞誉有些过度。

    在刘备心目之中,你孔明可以谦虚,可以低调。

    但我作为主公,却不能分不清主次!

    你在我刘备眼里,是唯一的绝世之贤,当世无双,无人可与你颉颃。

    马良不能,蒯越不能,甚至徐庶也不能。

    这个凤雏怎么就能?

    换句话说,他要给诸葛亮打造一个稳定且纯粹的政治环境,不希望任何人影响到他的政治地位地位。

    也许凤雏有斡旋天地之才华,但谁又能保证他能如诸葛亮这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但刘备也不是完全不在意。

    想到阿斗所言,丞相日理万机,最终活活累死在五丈原。

    刘备又觉得,多些人才为孔明分忧解难

    能为他多添些寿元也未尝不是好事。

    于是,仍然命孙乾派人打探凤雏此人现居何处。

    然后准备问问阿斗,再商量如何聘之。

    几日后,刘备大部队来到江陵。

    刘备和刘琦一来,江陵百姓箪食壶浆,奔走街上,以庆迎皇叔。

    糜竺与李严率江陵军列队相迎。

    再与主公相见,糜竺喜不自胜,上前与刘备寒暄。

    刘备抓着他的手,如待兄弟。

    两人自徐州相识,历经无数风雨,情谊早已深厚无比。

    这时,刘备注意到了李严,虽问刘琦:“这位可是公子常常说起的李正方先生?

    刘琦呵呵一笑:“正是正方先生。”

    李严上前,拱手一拜:

    “江陵令李严拜见刘皇叔。”

    “哎呀!”

    刘备赶紧上前扶起李严。

    上下打量一番,只见他身姿挺拔,气宇轩昂,举手投足间尽显沉稳干练,一看就是深谙政务、颇具才略的能臣干吏。

    “江陵重地,实赖正方先生襄助理事,备不胜感激,怎敢受先生如此大礼……”

    刘备与李严寒暄之际,刘备身后的诸葛亮也注意到了李严。

    脑海中又回忆起梦中诸事。

    ……

    彼时,朝会方毕,钟鼓余音渐息。

    小皇帝神色哀伤,双目含泪,由近侍小心搀扶,移步回宫。

    百官伏地叩首,叩别万岁后,亦鱼贯退下。

    两个身着高官朝服,长髯飘拂中年男子却立于龙殿之上,久久未曾退去。

    一个身着黑袍,面色忧戚,却带着矢志不渝的执念和悲悯。

    一个身披红袍,面色阴郁,亦有着当仁不让的担当和决心。

    百官中人,多有二人学生故友,于殿外顾盼。

    却被黄门劝离。

    他们两个人并没有看向对方,唯目注小皇帝退走之径。

    皆神色凝重,似有万千思虑,凝于那渐行渐远之影。

    良久,终于有一个人嘴唇动了动,缓缓的说话了:

    “正方啊……”

    “丞相。”另一个立即回应,似乎早就准备好了一样。

    正是诸葛亮与李严。

    诸葛亮转过头。

    他的声音缓慢而苍沉,又带着一丝殷切:

    “今陛下龙御上宾,新帝初登大宝,尚未谙熟政务。国势衰微,曹魏与东吴皆如饿狼环伺,觊觎我境。

    吾等身负先帝重托,当一心同体,携手并进,共撑社稷之重。

    正方,可愿与我并肩同行,兴复汉室,复还旧都,以全先帝遗志,不负托孤之重任。”

    李严哽咽片刻,亦转过身,看着诸葛亮的眼睛,坚定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丞相所言极是。此刻我汉风雨飘摇,吾必殚精竭虑,肝脑涂地,在所不辞,以护幼主周全。我愿与丞相?哿ν?模?卜龊菏遥 

    诸葛亮凝眸向李严,泪噙于目,意满而首肯,尽在无言。

    自那时起,二人恰似枢机之两要,相辅相成,齐心一力。

    劝课农桑,兴商通贾,巧谋孟达,徙民汉中,平定南蛮,联盟东吴。

    李严为诸葛亮之股肱腹心,诸葛亮亦拔擢李严之子为江州督军,委以重任。

    先帝崩殂之后,二位托孤重臣,携手并进,殚精竭虑,一心匡扶汉室,协同之谊,实乃世所罕见。

    这也使疲乏已久的两川之地重新焕发生机。

    也恰是在这时,两人的理想终于发生了分歧。

    那一日,诸葛亮翻阅了近期的章奏文牍,冰冷已久的嘴角终于露出的久违的笑容。

    “正方啊,今国力兴振,万民归心,此诚兴师北伐、光复汉室之良时也!”

    “啊?”

    李严闻之,颇感错愕。

    似乎在他看来,挥师北伐只是一个口号,借此彰显我汉承继正统,复兴汉室之决心,以封堵天下士人之口舌。

    保存现有根基与元气才是当下之重。

    没想到,诸葛亮竟要玩真的。

    “丞相,当真要北伐?”

    诸葛亮察觉了李严的迟疑,他放下卷犊:“莫非正方忘了当初你我之誓言?”

    李严解释道:“那日之誓,李严未敢有一日忘却。然今益州方得安宁,民心初定,根基尚浅,此时挥师北伐,是不是……为时尚早?”

    “正方兄所言有理。”

    诸葛亮颔首,却语重心长道:“然今曹魏势大,盘踞九州之地,我等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早晚必将亡国。

    若兴师北伐,断陇道之要,纵一时难以攻克长安,亦可据守陇右诸郡。

    守着养马之地与通商之径与敌持久,方不惧焉。

    待曹魏有变,再联东吴共同北伐,方有复兴汉室之机啊!”

    李严当时并没说什么。

    但诸葛亮敏锐的发现,他不再有原先那么积极了。

    他适时的抽身,不再主动参与诸葛亮关于北伐的政事。

    诸葛亮也没说什么,继续操持北伐大计。

    他总揽全局,又事必躬亲!

    李严似乎有要被边缘化的趋势。

    但诸葛亮并不是那样想,他只希望李严能够想明白,然后再回来。

    两人推心置腹的谈一次,再和衷共济,重振汉祚。

    可就在那一日,他说出了一句大出意料的话:

    “丞相功高盖世,当加九锡,开府仪同三司,总揽朝政!”

    诸葛亮转过头,震惊的看着他。

    他神色淡定,面无表情。

    诸葛亮明白了。

    他定是以为自己挥师北伐,是想再立旷世奇功,以便更进一步。

    既如此,莫不如直接劝你加九锡,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放弃北伐了?

    诸葛亮长叹一口气,回了这样一番话:

    “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保?刍构示樱?胫钭硬⑸??涫??墒埽?鲇诰判埃 毕不抖?苣堪⒍罚??指?醣改畛鍪Ρ砬氪蠹沂詹兀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