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百书楼 > 花妖小桂 > 第276章 玉米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 https://www.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小桂带着徒弟们又继续在秦岭的森林中穿行了两天,终于走出了大山。眼前豁然开朗,一望无际的平原铺展开来,一块一块的田地像大地的拼图,整齐地排列着。田里的人们在忙碌着,把玉米收割好,然后准备种冬小麦。一辆一辆的牛车、骡子车、人力车正在把一麻袋一麻袋的玉米和成捆成捆的玉米杆运送到各家各户。

    太阳高悬,金色的光芒洒在广袤的田野上,也洒在那些忙碌的身影上。田间,男人们穿着破旧的长袖衣服,戴着草帽,裤腿高高挽起,鞋子上沾满了泥土。他们弯着腰,双手紧紧握住玉米杆,小心翼翼地掰下成熟的玉米棒子。玉米叶子上布满了毛茸茸的细刺,如果不把胳膊遮挡起来,身体裸露的地方就会被挂得火辣辣地疼。女人们也不甘示弱,她们动作麻利地将掰下的玉米棒子装进麻袋,再用绳子扎紧袋口。汗水顺着她们的额头滑落,滴在泥土里,瞬间便被大地吸收,仿佛连大地都在贪婪地汲取着这份辛劳。

    不远处,几个壮汉正挥舞着镰刀砍玉米杆。镰刀在空中划出一道道银色的弧线,发出“刷刷”的声响。玉米杆应声倒下,发出“扑通扑通”的声音,像是在为这丰收的季节鼓掌。他们一边砍,一边将玉米杆整齐地堆放在田边,准备运回家去。这些玉米杆,可都是宝贝,能当柴烧,能喂牲口,还能沤肥,一点都不会浪费。

    一辆辆牛车、骡子车、人力车在田间小路上穿梭,车轮滚滚,扬起一片片尘土。车上满载着麻袋和玉米杆,麻袋鼓鼓囊囊的,像是装满了希望。赶车的人们吆喝着牲口,声音里透着疲惫,却又带着一丝喜悦。他们要把这些收获运回家,储存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

    小桂看着这些忙碌的人们,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他知道,这片土地上的丰收,绝不是偶然。这是关中平原的农民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都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也不闲着,还要为来年的春播做准备。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轮回,却也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小桂带着徒弟们走进了一户农家,想要讨口水喝。主人热情地招待他们,端上了刚从地里掰回来的玉米,还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玉米粥。小桂一边喝着粥,一边和主人攀谈起来。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小桂问道。

    主人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还不错,玉米长得好,产量高。这多亏了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的。”

    “那接下来呢?”小桂又问。

    “接下来可忙了。”主人叹了口气,“玉米收完,就得赶紧翻地,准备种冬小麦。这冬小麦可不能耽误,要是种晚了,来年收成就不好说了。”

    “翻地是个苦活儿啊。”小桂感慨道。

    “可不是嘛。”主人点头,“得先把地里的玉米杆清理干净,再用牛拉着犁把地翻一遍。这地翻不好,冬小麦的根就扎不下去,来年就长不好。翻完地还得平整,不然地里坑坑洼洼的,种下去的麦子也长不齐。”

    小桂听了,心中不禁对这些农民们充满了敬意。他们不仅要在收获的季节忙碌,还要为来年的播种做准备。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与土地、与自然、与时间赛跑,只为了一家人的温饱。

    吃饱喝足后,小桂和徒弟们告别了主人,继续前行。他们走在田间的小路上,看着那些忙碌的人们,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敬畏。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也是一片充满艰辛的土地。关中平原的农民们,用他们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故事,一个关于汗水、希望和丰收的故事。

    路过一些农家,看到满院子晾晒的玉米,用玉米衣绑成辫子,一串串金黄色的玉米挂在窗户前,挂在晾晒架上,铺在房顶上,仿佛到处都是金黄色的海洋。小桂看着这些金黄色的海洋,满脸的欣慰和满足。虽然这些不是她家的玉米,可是看着这样丰收的场景,自己的内心也是幸福而温暖的。她知道,这金黄的玉米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劳作,是汗水与泥土的交融,是关中平原上农民们对生活的执着与希望。

    打听了几家,终于找到一家有几间空屋子能暂住的。这家的主人是个中年汉子,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一看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他热情地招呼小桂和徒弟们,说这几间屋子虽然简陋,但能遮风挡雨,足够大家住上一阵子了。小桂感激地点头,让徒弟们都去给主人家帮忙干农活儿去了。徒弟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仿佛早就憋了一肚子的力气,等着在这片土地上施展一番。

    晚上吃过晚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院子里的灯光亮起,暖黄的光晕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家都没事,小桂带着徒弟们一起,围坐一圈,中间是芦席围成的粮食屯。每个人身后都是一堆晒干的玉米,像是一个个小小的金山。大家边聊天,边剥玉米粒,气氛热闹而温馨。

    有的徒弟是扣下一排,然后用手一颗颗地剥,动作虽然慢,但仔细认真,不放过每一粒玉米;有的是用两穗玉米互相拧着搓,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玉米粒在摩擦中脱落下来,散落在地上,像是金色的雨;还有的徒弟用一个特制的铁筒把玉米放进去拧,那些玉米粒就“哗啦啦”地脱落下来,声音清脆悦耳,像是丰收的乐章。没有人说话的时候,就听见哗啦啦的玉米粒成串掉落的声音,那声音在宁静的夜晚里回荡,仿佛是大地的呼吸,是生命的节奏。

    很快,粮食屯里的玉米粒就堆成了小山,金黄的玉米粒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像是无数颗金色的珍珠。剥干净的玉米穗,被徒弟们随手扔到空的竹筐里,到时候烧火用。这些玉米穗虽然失去了玉米粒,但依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那是土地的味道,是丰收的味道。

    小桂看着这一切,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她想起了自己前世小时候,也是这样和家人一起围坐剥玉米粒的情景。那时候,虽然生活艰苦,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心里总是暖烘烘的。如今,她带着徒弟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却感受到了同样的温暖。这温暖来自于丰收的喜悦,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友爱,更来自于这片土地上质朴的人民。

    “师傅,您看这玉米粒剥得怎么样?”一个徒弟抬起头,脸上带着自豪的笑容,手里捧着一把金黄的玉米粒。

    小桂微微一笑,点了点头:“不错,干得不错。这玉米粒颗颗饱满,看来今年是个丰收年。”

    “那可不,”旁边的主人接过话茬,“今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得好,这玉米粒又大又饱满,看着就让人欢喜。”

    “是啊,”小桂感慨道,“这丰收的背后,可都是你们这些庄稼人的辛勤付出啊。”

    “哪里哪里,”主人摆了摆手,“这都是土地的恩赐,我们只是尽了份力罢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笑声在院子里回荡。这笑声里,有对丰收的喜悦,有对生活的满足,更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空气中弥漫着玉米的香甜气息,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股香味所笼罩。众人沉浸在这股甜美的氛围中,渐渐进入了梦乡。有些人的梦境中,满眼都是金黄的玉米,那饱满的颗粒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让人垂涎欲滴。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众人脸上,唤醒了他们。徒弟们纷纷起床,跟着主人家一同前往地里帮忙砍玉米杆。在广阔的田野里,玉米杆如同一排排整齐的士兵,等待着人们的收割。

    徒弟们手持镰刀,开始熟练地砍起玉米杆来。那男人在一旁指导着他们,告诉他们要挑选最嫩的杆子。他说:“这种最嫩的玉米杆,剥了皮后就像甘蔗一样,可以直接啃着吃,味道甜丝丝的,可好吃啦!”

    巴桑和朗杰桑杰听了,好奇地试了试。他们小心翼翼地剥开玉米杆的外皮,露出里面嫩绿色的茎干。轻轻咬上一口,一股淡淡的甜味在口腔中散开,那味道就像清新的青草,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而且,这玉米杆不仅味道好,还十分解渴,让人忍不住多吃几口。

    那男人看着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不禁感叹道:“在粮食减产的时候,这些玉米杆可都是人们的救命粮啊!那时候,连牲口都吃不上这么好吃的玉米杆呢。”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过去艰苦岁月的感慨,也让徒弟们更加珍惜眼前的食物。

    格桑眨着大眼睛,满脸疑惑地看着多吉,然后转头看向那个男人,奶声奶气地问道:“哥哥,那个甘蔗是什么呀?”多吉同样一脸茫然,他挠了挠头,似乎也对这个陌生的词汇感到困惑。

    男人见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他耐心地解释道:“甘蔗啊,它是一种生长在南方的植物,长长的杆子就像竹子一样,但比竹子要粗一些。它的杆子可甜啦,可以直接咬着吃,也可以用来提炼糖呢。”

    多吉听得入神,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忍不住插嘴问道:“你还做过生意呀?”男人点了点头,轻轻叹了口气,接着说道:“是啊,种地虽然能养活自己,但收入实在太少了。我们家也是前年才开始在农闲的时候,跟着别人到远处去做点小生意,希望能多赚点钱。”多吉又说:“难怪你家有富裕的房子能借给我们住。”喜欢花妖小桂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