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百书楼 > 大秦:我摊牌了,我是始皇嬴政 > 第110章 一止在止,止无可止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 https://www.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曲高,注定和寡。

    当一件事对于品德要求太高,同时又没有对等的回报,人们就会望而却步。

    比如。

    在明朝做一位清官,效仿海瑞,不畏权势,受万千百姓拥护,后世留名。

    然而。

    海瑞过年的时候,就连买一吊肉,都能登上大明邸报头条。

    试问。

    清苦至此。

    你真能忍耐的住?

    就算你可以……

    你看着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跟你一起清苦,你会是个怎样的感受?

    同时。

    周遭的同僚也会觉得你不懂规矩,故作姿态,屡邀直名。

    你会被各种排挤。

    届时。

    你是否还能守住本心?

    若到了这一步。

    你依旧能够保持克己复礼,清正廉明。

    那你确实可称得上称贤人。

    但……

    纵观青史。

    贤人、贤哲、圣贤,终究只是极少数的一小撮人。

    世俗凡类,才是如同过江之鲫一般,数不胜数。

    再拿后世而言。

    你如果想要做医生,就得做好三十岁之前,不挣钱的准备。

    你如果打算做研究型工作,就必须耐的住寂寞。

    你如果碰到一个摔倒的老太太,内心良知让你上去搀扶,却也有可能让自己因此被讹……乃至于拖累父母家庭……

    随后某法官高呼名言: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上去扶?

    这就是典型的法治和道德……双重倒退。

    你尊老助人,本没有错。

    但最终造成的结果却是讹人者获益,你背上了巨额赔偿,父母忧郁成疾,未来所有人都不敢再扶老人,包括法律的公信力也为之下降。

    这究竟是谁之过也?

    故。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

    仁德可做教化,以分清是非善恶。

    唯赏罚明断。

    才能够给予最为明确的引导。

    做清官,未必就非要清苦的连肉都吃不上,此乃明朝俸禄太低之过,理当再加上养廉银,退休金制度等等。

    医生,前期需要慢慢熬,中后期则越发吃香,甚至六七十岁都能被返聘。

    对比寻常的工作,只要超过四十岁,一旦被辞退,往往就会变得举步维艰。

    研究型工作,只要有真本事,寂寞虽是寂寞了点,却也意味着没那么多勾心斗角,且待遇丰厚。

    至于碰到摔倒的老太太,那确实得打开摄像,尔后找几个能够为自己作保的目击证人,再上去扶……或许会更为妥当……

    ……

    回到此刻。

    嬴政依旧是拿最擅长的法家,去抨击儒家内圣。

    复礼修身,无意求名却得名,进而让律法的赏罚条例无以为继。

    那这就是个人搅乱了世俗法纪。

    理当不受推崇。

    对面。

    “阁下,我的礼在法上,并非是要违背赏利惩恶的共识。”

    乐正氏神情淡然:“我刚刚已经说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然举报奸邪可得赏,那自然应当取赏,以做表率矣。”

    乐正氏再度复述了内圣对于财利的观点。

    嬴政毫不犹豫的道:“君子爱财,却也轻财,如待客明悉心意,以示赤诚,贵客若是掏钱客套,反而会被视作玷污了君子的诚意招待之心。”

    “昔年伍子胥被楚军追杀,一路逃逸到长江之滨,幸得一位渔丈人划船前来搭救,伍子胥犹是感激。”

    “遂,在离别之际,伍子胥解剑相赠,其剑名为龙泉,价值千金,伍子胥许以重利,只为嘱托渔丈人一定要对自己的行踪保密。”

    “渔丈人只觉愤慨,高声述说,他搭救伍子胥,只因其是忠义之人,他钦佩之,不图回报。现在伍子胥却拿名剑质疑他无信少利,那他只好以此剑明志!”

    “于是,渔丈人拔出龙泉,横剑自刎,伍子胥因此事愧疚不已。”

    “综上,内圣君子,必轻财重义,再得名,后乱法纪。”

    ……

    意诚,明心,重义,轻利,得名。

    直至乱法。

    嬴政用伍子胥的实例说明。

    君子固然对于财利,取之有道。

    但仍旧无法脱离轻利之嫌。

    试问!

    世人是否会全部轻利?

    答案是根本不可能。

    这个世上的绝大多数人,注定会下意识的趋利避害,此乃人性使然。

    若内圣外王不符合人性共识。

    那么嬴政就会有一百种办法,揪住这个软肋进行猛攻!

    “阁下,有见地。”

    乐正氏看向嬴政的目光中开始出现赞许,他道:“然具体事例,具体分析,在招待贵客之时,我等之诚心,自然不能被财利玷污。”

    “至于渔丈人搭救伍子胥,得名剑相赠,不受,拔剑自刎以明志,此乃【至善】的一种表现。”

    “然而,我刚刚说了三纲中的止于至善,存世中庸。”

    “君子复礼,修身内圣,当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定心、求静、贵安、虑思、遂当得悟中庸之道。”

    “至善和存世之间的平衡,便是我辈所求的内圣至高之境。”

    ……

    内圣。

    很容易让人本能的去全力追求道德之无瑕,亦或者绝对的正确。

    所以。

    曾子提出了止于至善,存世中庸。

    这八个字真的太厉害了。

    堪称内圣的精髓核心!

    如果你只是一味的想要求得圣人的尽善尽美,便会脱离儒家经世的标准。

    最后就会变成彻头彻尾的曲高和寡,不再亲民,乃至于在明明德也没了实际意义。

    是以:我们需要把理想中的至善,与现实生存相结合。

    如此。

    最起码在理论上。

    内圣知止。

    无懈可击。

    几乎让人挑不出任何的缺点。

    你说我复礼修身,脱离实际?

    我有止于至善。

    你说我轻利重义,动则拔剑以明志?

    我有止于至善。

    你说……

    反正不管你怎么说,我只要搬出这四字秘法。

    那你就只能避之锋芒,毫无办法。

    紧接着。

    乐正氏补充道:“至于实例方面,子路拯溺,子贡赎人,两者正好可用于现下。”

    “子贡赎鲁民奴隶回国,遇赐且让,不取其金。孔夫子听闻,指明子贡大谬,因为以后就无人会去赎回鲁民了。”

    “反观子路拯溺,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夫子听闻大悦,后鲁人必争相拯救溺者矣。”

    “是以真正的内圣君子,当止于至善,为表率造福万民矣。”

    ……

    乐正氏连续搬出了两项实例。

    反面教材:子贡赎人。

    正面教材:子路拯溺。

    当真是无比完备。

    儒家就这点好。

    春秋典故太多了。

    用不完。

    根本用不完。

    这下嬴政再度陷入了被动之中。

    他的所有攻势,都被止于至善四个字,化于无形。

    “……”

    嬴政再度无言的开始思索。

    怎么办?

    他后续再怎么提出法条实例。

    都难以打破知止中庸。

    这几乎就是无解的。

    除非……

    有什么是儒家无法知止的。

    能是什么呢?

    周围。

    百家学仕们纷纷大呼过瘾。

    “乐正氏这第三场,我只能说……我上我也不行,这谁顶得住啊?内圣本就代表着绝对正确,道德至上,尔后他再来个知止中庸,完全无敌了嘛!”

    “是啊!没有任何破绽可言,感觉乐正氏这第一城,他是赢定了。这位关中赵卿,只能在外王论辩中,重新扳回一城了。”

    “我也觉得只能如此了,乐正氏的内圣理论,已臻化境,无从辩驳。可外王方面,就很难这般完美无缺了。”

    “我现在唯一的感觉便是……儒家可真无赖啊!什么好话都让他给说了,忒无赖了!”

    ……

    百家学仕过往与儒家辩论,往往都是能够有来有回,并且找到部分缺点的。

    比如仲良氏的【王天下】。

    照青史之功绩。

    延今朝之方略。

    可此一时彼一时,时移世易,终归是有缺陷的。

    有不少百家名仕,也都能够堪破这一点。

    唯独乐正氏的内圣……

    众多百家名仕齐聚商讨,他们也不得一论。

    最终。

    所有人基本上都觉得关中赵卿,只能先行投出一子,让乐正氏占得一城。

    旁侧。

    浮丘伯轻声道:“果然,乐正师叔只要出马,就基本上十拿九稳了。”

    毛亨深吸一口气的道:“连三纲八目都搬出来了,若还占不了上风,那才是有鬼了。”

    三纲八目,儒学总纲。

    相当于乐正氏代表了整个儒学,从内圣角度,横辩八方。

    能打是必然的。

    否则。

    儒家凭什么能够显学数百年呢?

    浮丘伯笑笑:“师兄所言极是。”

    毛亨:“……”

    不远处。

    子张正和子思齐几大名儒,倒是没有再多说些什么。

    他们摆出了统一的姿势。

    饮茶。

    意为这一局已经没什么看头了。

    无论对手再怎么挣扎。

    他们都是必赢的,后续只需等待外王之辩即可。

    窗台下。

    华阳太后询问道:“夫子,乐正氏的内圣修身,知止中庸,就真的完美无缺嘛?”

    华阳太后也设身处地的,把自己换位成了乐正氏的对手。

    她发现……

    纵然她把自己过往的经历经验,外加学识积累,全部用于思考应对内圣之辩。

    她也挑不出半点突破口。

    须知。

    华阳太后这些年在夫子身边耳濡目染,她的积累绝非常人能够相提并论的。

    然而。

    儒学的三纲八目,却经过了数百年的发扬和完善,多少代大儒呕心沥血。

    方才有了乐正氏今日的无懈可击。

    “嗯,现在单从理论上看,乐正氏确实是没有弱点的。”

    许尚回应道:“曾子单靠止于至善四个字,便足以成圣……更何况乐正氏又叠加了礼记核心的中庸,以及经世存世,知止而后能定,当真有点麻烦。”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